專家回應公眾“那些暴雨中的問題”
城市氣象預報、應急管理、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給水排水等方面專家,前天一同做客科學網,回答網友關于北京“7?21”暴雨事件的集中提問,從各自專業角度釋疑并提出建議。
□防汛
北京大雨為何比廣州損失大?
回應:南方建筑設計上更抗雨
暴雨過后,有網友提出,北京對比廣州等南方城市,同樣大的雨,卻會出現不一樣的損失,不知道原因在哪里?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公共氣象服務首席研究員段麗介紹,南北方氣象條件不相同,地貌環境、生活習慣差異很大。通常來講,北方地區對強降雨的承受能力更弱。這是因為南方經歷暴雨頻繁,房屋等建筑物在設計上更多地考慮了對強降雨的承受力,而北方百姓的建筑在這方面考慮相對弱一些。
對于房山等地區容易發生山洪、泥石流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治的問題,段麗說,大部分山區在多雨季節都可能發生泥石流,尤其在遇到強降雨或連續降雨時。這次房山出現洪水和局地泥石流主要是由于當地山區短時雨量特別大造成。據氣象監測顯示,21日20點前后房山氣象站一小時降雨量達98.9毫米,這一量級幾乎達到了24小時雨量的大暴雨量級。
泥石流的發生要具備3個條件,降水、陡的地形和松散的物質。我們能控制的是減少溝道和坡面的松散物質,加固陡坡物質的塌方,因此日常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減少泥石流發生。
如今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有網友問北方城市的防汛設計標準是否需要提高了?
段麗說,目前全球許多地區的確存在極端氣象事件越來越頻繁的現象,各地包括我們自己正在對過去的一些標準進行調整。地下和地面排水設施同步協調是解決問題的重點。
□道橋
橋梁設計是否有缺陷?
回應:道橋設計滿足規范要求
暴雨中,很多積水點都是在橋下,有網友質疑,北京的橋梁設計是不是有缺陷?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土木與交通學院學者李之紅表示,就目前來說,北京道路與橋梁,尤其是城市道路與立交橋的設計本身能夠滿足規范要求,但部分缺乏人性化設計。由于道路交通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其實需要多方協調配合,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整個功能的發揮。比如說立交橋在設計時的排水問題,由于目前北京市排水設計年限僅是3年,對61年一遇的洪水排水設施其實很難滿足,那就需要通過良好的預警機制和應急策略來補充。
李之紅說,按正常設計,對于低洼路段或下穿式立交路段,排水有基本要求,首先要建立截水設施,避免其他區域的水匯集到低洼路段;其次在沒有建立大型蓄水池的條件下,也要建立排水泵站。這次降雨強度較大,自排水肯定不滿足要求,但泵站在使用中又出現了問題。對于低洼路段,交通管理部門應有實時監控設施,比如通過協管限行、視頻預警或設置感性裝置自動報警等,且應在區域外圍建立可變信息牌,提示車輛繞行。
有網友問,排水不暢是否是因為地下軌道交通占用了本來可以搭建排水網絡的空間導致的?
李之紅認為,這個不是主要問題,像巴黎、倫敦和東京,軌道交通系統都比北京發達,但他們的城市地下排水管線特別寬,相比之下北京排水管道不足80cm,差距很大。地下空間利用的混亂是自國家大面積基礎設施建設時開始的,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歷史問題。
□應急
北京排水系統應達什么水平?
回應:應考慮極限壓力下設計
有網友問,像“7?21”這樣的暴雨,對北京這種大城市的排水系統的要求應達到什么水平?
對此,中科院政策與管理所研究員陳安表示,北京地處華北平原旱作區,降雨不多,使得之前我們沒有按照“極限壓力測試”的要求設計整個城市的排水系統。一個大型城市,如果經濟條件允許,設計相對科學,應考慮極限壓力下的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提高安全紅線。
很多網友都認為,北京經歷了此次暴雨后,今后在應對大暴雨方面的能力應該有所提升。
陳安也談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一是信息搜集系統,北京道路上的攝像頭應該是全國最密的,平時主要用以監控車輛違規,暴雨時就該轉換用途,監控遇險車輛狀況,在高風險路段做好響應準備;二是信息發送系統,這次暴雨短消息提醒不在政府應急業務范疇之內,這一方式今后可被納入,重點對危險區域,如橋下和凹槽路段的所有手機發送短信提醒,快速把短消息發給最需要提醒的人群;三是對特定區域“可恢復性”評價的技術與方法可推廣,像立交橋下應該模擬多種災害情形,進行更為準確的可恢復性評價和恢復的努力;四是協調能力,不同領域應急人員應在大災面前更好協作,消防人員當起更大作用,甚至可考慮調動臨近城市消防人員參與救援。
他認為,日本的“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值得借鑒,他們的電視臺、電臺可發射一個特別的控制信號,即使關機也能接收緊急警報,發出警報聲提醒公眾。他認為能讓更多民眾第一時間知道的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建設,是未來預警工作重點之一。
陳安還說,西方國家的一些預案,后面有一大堆附件,做得非常詳細和具體,甚至一個小鎮面臨洪災,可能因為一條小河溝出現問題,都有非常詳細的預案。
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在制定預案方面還可以更加詳細。
□排水
管線老化為何不改造?
回應:舊管網翻建難一蹴而就
有網友認為故宮不積水,說明以前的地下排水設施建設水平更高。
對于這個問題,長沙理工大學水利學院副教授吳方同表示,古人確有值得借鑒的地方,設計建造的排水設施也如此。城市化進程加快,會加大原先的排水設施負荷,再加上城市排水建設滯后,問題就來了?,F階段不要一味強調提高城市排水設施的設計標準,而要加強現有排水、防洪設施的優化、管理,充分發揮排水能力。解決當前問題的措施之一,是加快城區雨洪控制利用,一方面降低雨水徑流量的產生,如采用透水路面、下凹綠化帶等;另一方面建雨洪調蓄池,將雨水收集、儲存、利用或雨后再排。北京這方面在努力,只是還未普及推廣。
吳方同認為,大于設計標準的降雨出現,積水內澇是一定的。要應對極端天氣下的內澇問題,城市必須建立一套獨立的排澇工程體系,這在國外稱為“大排水系統”,指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解決城市局部極端暴雨在短時間內超過雨水管網設計排出能力,但沒有超過城市防洪體系最大負載時的雨水排出問題。
網友提出,如今北京的很多地下排水管網已經老化,那么能否出臺類似“老舊小區改造”的政策,進行“城市管網優化”?
吳方同表示,“這個肯定有”。北京歷史久遠,明清時期的排水設施有的還在用,1977年前的排水管線達1200km,占總管線的1/4,這些管線存在老化、排水能力低下等問題,亟須翻建、改建、擴建,但難度高、投入大、周期長,不可能一蹴而就。
本文關鍵字: 查看更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王功權、李一兵、張曉軍談“民宿熱”背后的殘酷商業真相2019-09-29
- ·王興斌:冬天要來了,多少城市的夜經濟還能繼續火爆?2019-09-26
-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當今中國旅游五大關鍵詞2019-09-19
- ·故宮在改變,文旅融合也應該做出改變2019-02-18
- ·無創新,不未來,旅游業未來創新四大重點!2019-01-21
- ·未來十年旅游業八大猜想2019-01-21
- ·全國著名產業專家到東安考察文化旅游體育產業發展情況2019-01-10
- ·特色小鎮要“特而強”2019-01-10
- ·文旅融合打破景點同質化競爭僵局2019-01-09
- ·戴斌:繪就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藍圖2019-01-09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