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文化帶:打好文旅融合這張牌
城市之美,美在日新月異。我們精心節選了12個地標和街區,以此見證北京經濟轉型的經典瞬間,透過社情民意、風土人情、產業沉浮、資源調配、環境治理發現城市之美。我們梳理其中的關鍵歷史片段、企業故事,反映時代的變化和進化,并探尋引領北京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最終將大時代下一景一物的變遷、一人一事的沉浮發散、串聯、聚合,描繪出北京70年來的發展圖景。
今天的北京城內,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如同一張網,包裹著北京城的核心文化區。三個文化帶從北京東部出發,沿途經過北部長城,最終在西山落腳。當運河上漕運的盛景不再,一座座遺址公園卻陸續在運河沿線建成;當長城已不再需要抵御匈奴的入侵,古老的關隘正碰撞出文旅融合的火花;當皇家園林已不再是皇家的專屬,遠在西山古村落里的匠人們卻在賦予非遺技藝新的意義。守望歷史也展望未來,如今三個文化帶上的文旅產業正透過古老的歷史文化迸發出新的破局之路。
文脈串聯
盤踞在北京城三個方位的文化帶無不攜帶著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文化基因。
橫跨昌平、海淀、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區的運河文化帶古時既是連接北京城西北部皇家園林的紐帶,更是連接南北方的動脈。在這條從北京流淌至杭州的河道上,來自江南的漕船來往不斷、商賈云集,不僅滋養了沿途的一個個經濟重鎮,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
漕運曾是北京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分散各地、若隱若現的水道依然向世人昭示著這里曾經航運的繁華。但隨著晚清以鐵路運輸為代表的近代交通興起,運河對于北京經濟的保障作用迅速下降,運河上漕船航行的盛景不再。
新中國成立以后,北運河流經的地域形成了灌溉區,保障農業灌溉,通過在北運河的上游修建十三陵水庫、懷柔水庫、密云水庫等大型水庫,消除了北運河水患。改革開放以后,北京地區運河的農業灌溉功能逐漸弱化,直至消失,運河開始擁有防洪排澇、城市景觀、生態保護等新的功能。
與連接江南溫柔富貴鄉的運河文化帶相比,位于北京北部的長城文化帶似乎多了一份雄壯的氣息。古有“千金募戰士,萬里筑長城”的奇跡,現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口號。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長城都扮演著抵御北方匈奴的重要角色,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不屈脊梁。
1953年,八達嶺長城修復關城和部分城墻后,開辟游覽區。經多次整修,可供游覽地段達3741米。隨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金山嶺長城等景區也陸續開放。改革開放40年來,長城沿線的許多重要景區都一改往日買賣秩序混亂的局面,還通過引資、合資、集資等多種渠道,修建了纜車索道、長城博物館、八達嶺夢幻長城球幕影院等。
運河文化帶和長城文化帶構建了北京城的山水圖卷,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則上演著皇家文化與民俗文化交融的圖景,以清代“三山五園”為代表的皇家文化,以大覺寺、臥佛寺等為代表的歷史悠久的寺廟文化和以妙峰山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都在這里交織。
三個文化帶上的歷史遺存,猶如散落的珍珠分散在北京城各個角落,而三個文化帶的提出就如同一個鏈條,讓這些歷史遺存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痕跡,而是串聯成了新的文化脈絡。
旅游行業資深專家王興斌表示,北部長城文化帶、東部運河文化帶、西部西山文化帶代表著中國文化脈絡和歷史走向,蘊含著我國東西南北經濟文化發展歷程。三個文化帶的保護建設與旅游發展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形成了北京旅游的大架構、新品牌。
古調新彈
2015年底,北京市文物局在研究制定相關規劃過程中首次提出西部西山文化帶、北部長城文化帶、東部運河文化帶三個文化帶的概念。
隨后,作為國內首個周期覆蓋至2020年之后的城市總體規劃,《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發布,明確指出推進三個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整體保護利用,讓三個文化帶的發展在政策上得到了進一步推進。
2014年,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終于迎來“高光時刻”,當年,京杭大運河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通惠河北京舊城段、通州段所含5處運河水工遺存等被列為世界遺產點段。
當古老的歷史遺存正散發出新活力的同時,運河沿線也在上演著古今交互的產業新貌。環球影城在國內落地的首個主題公園及度假區——北京環球主題度假區在運河沿岸落地,并計劃于2021年開園。
交通的便利也為運河文化帶的發展按下加速鍵。計劃9月開始空載試運行的地鐵7號線東延線將設環球主題公園站,構筑環球主題公園與對外交通樞紐間的快速軌道。
毗鄰環球影城主題公園的臺湖演藝小鎮,不僅是北京市42個特色小鎮之一,也是運河文化帶上的重點規劃區域。臺湖演藝小鎮中的國家大劇院舞美基地已經正式運營,臺湖劇場、臺湖露天劇場等配套設施都已陸續落成。
通州區臺湖鎮宣傳委員徐敬福介紹稱,“去年一年我們重點進行臺湖演藝小鎮規劃編制和城市設計,同時加快推進土地騰退、環境整治、老舊廠房改造利用等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目前臺湖演藝小鎮的規劃編制基本完成,正在做進一步修改完善”。此外,臺湖演藝小鎮還舉辦了多場演藝活動。包括國家大劇院2018臺湖音樂周和國際影偶藝術周等。
同時,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的琉璃燒制技藝、妙峰山廟會正煥發出新的生機,長城文化帶上的旅游產業也在圍繞“長城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形成文旅業、文藝演出業、廣告會展業、設計創意業四大主導產業。
藍圖已現
過去的幾年間,三個文化帶的確立為三條文脈的發展勾勒出了輪廓,而今年以來各項規劃的出臺則為文化帶的未來指明了方向。
為了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加速打造大運河文化帶,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將運河文化帶的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規劃綱要》指出,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以文化遺產、河道水系、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提出科學規劃、突出保護,古為今用、強化傳承,優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推動形成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新模式。
運河文化帶上的古跡保護一直是這條文化帶上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北京商報記者此前走訪多個運河文化帶上的遺跡后發現,很多文物古跡并沒有被很好地留存,有些遺跡雖然被保留了下來,但是在后續的利用與開發上卻不盡如人意。
如今,在加快推進運河文化帶沿線產業發展的同時,文物保護修繕也在積極推進。據了解,張家灣城墻、晾鷹臺等文物的修繕工作正在進行,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也已經在上半年完成了一期綠化工作。通州區文物管理所所長李自強介紹說,接下來預計對潞河驛進行修繕,潞河驛是大運河華北地區僅存的水馬驛,是古時由水路轉為陸路的重要節點,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此外還計劃建設甕城博物館,集中展現通州區的城墻文化。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今年7月調研運河文化帶時的一席話也對運河文化帶的發展提出了要求,蔡奇指出,整合運河水系、城市森林、文化遺產等資源,推動北運河早日通航,開發水上精品旅游線路。加強學術研究,系統挖掘大運河歷史文脈,因地制宜保護好非遺代表性項目,支持大運河題材的文藝創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講好運河文化故事。
正在描繪未來藍圖的不只是運河文化帶,今年4月,《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2035年)》也已經出爐,將長城文化帶的發展定位確定為首都文化傳承與生態安全屏障,為未來這一區域的工作推進與項目落地提供了明確思路。而《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2035年)》也正在制定中。
王興斌表示,“文化旅游經濟開發過程中,三個文化帶需要通過物質或非物質手段,充分展示各文化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對于三個文化帶而言,所涉及的歷史文物只是文化載體,將文化內涵做活,融入京津冀地區人民的生活中,才是三個文化帶之后可持續發展的重點課題”。
北京商報記者 宗泳杉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運河三老”之一朱炳仁:
文化帶也是經濟帶
出生在京杭大運河末端杭州的朱炳仁自小就耳濡目染地接受著運河文化的熏陶,2005年12月,古文物專家羅哲文、古建筑專家鄭孝燮、朱炳仁三人開始積極推進大運河申遺的步伐,三人也被稱為“運河三老”。從京杭大運河成功申遺到運河文化帶的提出再到運河沿線日趨繁榮的產業新貌,朱炳仁既是其中的參與者,也是見證者。
北京商報:當初是怎樣的契機引發了為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想法呢?
朱炳仁:2005年12月,羅哲文與鄭孝燮到杭州開會,我前去探望,期間向羅老與鄭老提起,自己為大運河上一座步行橋翻修的項目流產了。鄭老說,這座橋建不成,咱們還可以搭另一座“橋”——通向運河申遺的“橋”。那時候距離長城申遺成功已經過去20年了,但京杭大運河的申遺卻遙遙無期。因為運河流經的省份和城市非常之多,并不歸屬于某個省份和地區,水利、文物、環保等多個部門都可以共同管轄大運河,所以缺失一個將大運河串聯起來、推進申遺的掌舵者。
于是,我們三人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記者齊欣的建議下,連夜起草了《關于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的信》,并寄給了運河沿岸18座城市的市長。在次年舉行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劉楓領銜58名全國政協委員群起響應“運河三老”的呼吁,草擬了“大運河申遺提案”。2006年,由國家文物局牽頭,聯合運河沿線35個城市共同參與的全國大運河資源調查工作啟動。
這次考察不僅帶動了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步伐,流經河南、安徽一帶的隋唐運河和從杭州流經紹興、寧波等地的東運河也申請加入到京杭大運河申遺的范疇中來。而這股京杭大運河申遺的熱潮也帶動了全國范圍內人們對文物保護的意識。
北京商報:2014年京杭大運河申遺成功后,應該如何對京杭大運河進行保護?
朱炳仁: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把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運河文化帶既是文化帶也是經濟帶,運河申遺成功已經讓保護和傳承成為共識,接下來如何利用好才是運河文化帶工作的難點。運河文化帶如何尋找到保護與利用的平衡點是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的,非常擔心京杭大運河申遺成功之后會成為各個地區獲得經濟利益的工具,在重視商業化的同時忽略了文物保護。
北京商報:運河沿線未來產業建設的方向是什么?
朱炳仁:未來在運河沿線的城市應該將城市建設、運輸和運河文化聯系起來,將運河文化與城市風貌相結合,輔之以美術館、博物館等配套設施。運河文化將會變成中華民族與大自然相處共生的百科全書,也是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貴財富。
本文關鍵字: 查看更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 最火“五一”:出游或達2億人次,部分機票已售罄2021-04-19
- · 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名單公示2020-12-16
- · 2020世界旅游發展報告2020-11-24
- ·旅游業的“雙十一”戰績如何?2020-11-18
- ·關于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2020-06-02
- ·民宿十一報告:95后最愛“浪宅”、可帶寵物房源受寵2019-09-26
- ·國家體育總局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2019十一黃金周體育旅游精品線2019-09-26
- ·樂高樂園落戶四川 背后的默林娛樂是僅次于迪士尼的樂園巨頭2019-09-26
- ·旅游夜經濟,能否“越夜越美麗”?2019-09-23
- ·國慶拼假出游難度大,境內游“南下西進”2019-09-19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