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傳統審美的回歸 掀起復古消費潮流
“游客”,是對城市造訪者最籠統的定義,異地旅游的疏離感在“客”和“地”之間橫起了無法貼合的間隙。城市角落里的一家家民宿,恰扮演了城市的枝蔓,緊緊抱住過客的腳,使其“過而不忘”。
根據《2016-2017中國客棧民宿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大陸客棧民宿僅有30231家;至2015年末,已經變為42658家;到了2016年末,我國大陸客棧民宿總數達53852家。短短兩年時間,大陸客棧民宿總數漲幅近78%。2018年,國內民宿行業處于轉型時期,各色“網紅民宿”的噴發讓旅游業呈現出更加蓬勃的發展潛力。
來勢洶洶的民宿業發展,同樣也是鄉村旅游轉型升級、旅游扶貧以及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對于當代城鄉互動發展、鄉村活化、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當然,民宿作為一種未被明確界定的新興行業,在很多方面存在局限性,給民宿行業的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飄洋過海的“出身”
很多人關于民宿最初的想象,都源于臺灣影視作品,比如《我在墾丁天氣晴》。劇中,沙灘、藍天、咸咸的海風,散發著墾丁最純真的浪漫味道,劇中的山海戀民宿承載了人們對于臺灣萬種風情的憧憬。同樣是取景于墾丁,《海角七號》也帶火了“阿嘉的家”。如今,這家已有60多年歷史的老房子如今開放為一家民宿,也早已超越了“屋”的意義,凝結成過客對于目的地的一個牽掛。
追根溯源,民宿發展最早起源于英國,是一種提供早餐與住宿的家庭式旅館。后興起于日本,源自日語 “Minshuku”。最終在傳入臺灣后的近四十年里,經歷了本土化解讀,并為中國大陸的民宿事業做足了鋪墊。
20世紀80年代的臺灣是中國民宿的發源地,初衷是解決客流量增加導致的住宿短缺問題。2001年,臺灣地區出臺了《民宿管理辦法》,規定了民宿的經營規模,以空屋招待游客實現創收,從而逐漸發展成為擁有六千多家合法民宿的大行業。今非昔比,臺灣民宿“小規模、低成本、輕文化、簡服務”的狀況已經不再,有滋有味的民宿文化正逐漸形成,并已成為臺灣旅游的一大熱點。
隨著大眾旅游向個性化旅游的轉變,民宿作為一種區別于傳統酒店的非標準化的住宿設施在國內廣泛興起,并結合當地特點,形成鮮明的類型風格。
發展初期,大陸民宿種類眾多,各個地區關于“民宿”的稱呼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共同構建了色彩斑斕的民宿文化。有以四川成都為代表的農家樂,還有以廈門鼓浪嶼為代表的家庭旅館,還有少數民族地區的民居旅館等等。最常見的農家樂就是大陸民宿業的初級版本。
如今,傳統的農家樂版民宿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催生了以洋家樂、鄉村精品客棧為先的現代版民宿,從浙江德清開始,民宿開始了風靡全國的征途。
民宿文化點亮世界的角落,在莫干山,無人問津的村落搖身一變,成為聞名世界的精品民宿聚集地;在徽州的鄉下,昔日一處老祠堂被打造成為電影藝術的歸宿;民宿是傳遞情感的容器,在舊廠房的落寞中生出一間LOFT民宿,每天卻只接待一位客人;京郊的四個老男孩,用集裝箱打造出年輕人的烏托邦;民宿是人和人之間情感的共鳴,在江南水鄉的別院里,孕育出中國最具禪意的民宿;在洱海邊,一個小樓橫空出世,只為留住40分鐘的日出。
色彩斑斕的民宿市場
作為民宿行業的先行者,浙江省2017年民宿經營前總投資192.6億元,總營業收入53.5億元,其中客房直接收入46.5億元,其他收入7.1億元;全省民宿總床位超過15萬張,直接就業人員9.8萬人。截至2017年底,登記在冊的民宿有16233家,一類是村民自營,利用自家房屋經營的占比89%;另一類是專業機構或外來人員,以租賃或合作等方式經營的占11%。
以最具代表性的莫干山民宿為例,國內民宿業經歷了初期發展和轉型發展兩個階段。目前,以第一階段的民宿居多,多數由村民自發經營,滿足基本功能需求,設計和服務相對簡陋。除此之外,莫干山還“藏”著不少精品民宿,成為國內現代民宿設計的典范。比如以法國山居、裸心谷為代表的具有異域風情的精品民宿;以后塢、嶺坑、鴨蛋塢為代表的精品民宿聚集區。
縱觀這些精品民宿,在設計定位、功能布局、文化氛圍、游客體驗等方面已形成獨特的模式,并成為其核心競爭力。更重要的是,民宿成為消費者參與當地日常生活、體驗當地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的重要途徑,人們通過“住”來融入鄉村生活、呼吸自然、回歸傳統和欣賞文化。以此為標準,國內民宿產品可以分為以下種類:
依山傍水型民宿,靠天吃飯,坐擁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多在江南、云貴、西藏、青島等地。不管是在深山里,還是海濱旁,萬家燈火之上,群星璀璨之下,都能滿足住客對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向往。
藝術創造型民宿,用藝術審美滿足消費者對于生活美學的追求。這類民宿已經超越“住”的基本功能,打造年輕時尚、清新脫俗的生活空間。杭州的白描以及留白、上海鬧市中的二更呆住、成都的青城書房、黃山的豬欄酒吧,無一不是在讓消費者的異地時光慢下來、美起來。
鄉村回歸型民宿,是城市化進程中,消費者返璞歸真的趨向性選擇。民宿作為一種將閑置空間轉化為休閑旅游資源的新興行業,已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又一主力軍。然而,自營型的民宿如何突破傳統的農家樂模式,更好地服務于不斷涌來的消費者,仍然是個長期性課題。
特色服務型民宿,突破民宿有限的空間,將“服務性”和“功能性”放在首位。杭州的水墨蓉莊以書法禪修會友,黃山的驛境與國學老師分享生活美學;大理的沐村、莫干山的尚坡、杭州的隱竺等都緊緊地抓住了消費者的胃,還有更多的民宿提供團建、轟趴、 燒烤派對等聚會性服務。
民宿的規范性發展
一間間凝聚了生活智慧和藝術審美的民宿,借助其飽含人文情懷的設計和濃郁的人情味,成為旅行者尋求親密感、互動感、體驗感的奇妙空間,儼然成為當代社會人們的避難所。然而,在消費者的“民宿情結”和參差不齊的行業現實之間,滋生并存在著一些市場問題,急需解決。
充分認識民宿發展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健全法律完善制度,清晰界定民宿的性質與行業范圍,盡快完善地方民宿準入制度,給予民宿行業充分的政策支持,并加強準入資格的審查與控制。 同時,針對存在衛生、消防、安全等隱患問題的民宿,健全懲戒淘汰機制。
遵循市場規律,設置民宿行業的進入門檻,界定民宿的申辦條件、經營規模,確保民宿發展的健康方向。重點防止類酒店化的開發傾向,鼓勵企業進入、包村開發、上規模經營;此外,防止類農家樂的發展傾向,防止造成產品過剩,降低民宿行業的競爭力。從根源上控制民宿申請主體的數量,不鼓勵大規模地開發,要追求民宿發展的初心。
完善民宿產品,打造品牌影響力。以市場機制刺激經營者在產品和服務上雙提升,適當借助政府在規范管理和市場引導方面給予的支持力量。對于民宿產品缺乏個性、缺少創新而出現的同質化問題,應發揮當地優勢,結合自然資源和人文風情,以創造出品位和特色兼備的民宿產品為目標。
積極引導專業性人才、城市相關人群參與民宿創業投資,探索民宿人才的接納機制和培養策略。引導民宿人成為城市的創造力,提高其責任感和歸屬感,進而提高行業整體的服務水平。此外,加強民宿行業的學習與培訓,完善民宿從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加強第三方平臺的介入與支持,保障民宿的持續、健康經營,造就一支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
推行民宿等級制度,完善行業自律與監管機制,規范民宿業主規范化經營,自覺維護游客權益。鼓勵各地成立民宿協會等行業組織,制訂業主經營公約,加強行業自我管理與監督,同時推廣民宿等級制度或服務質量認證制度。
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在開發民宿的過程中,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適度開發,恪守紅線。及時做好生態修復工作。有關方面有必要建立生態破壞應對機制。另外, 一旦發現游客人流超過生態承載力限度,應采取相應措施控制游客人數。
透過每一間民宿,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創造者的初心,它是生活美學家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吸引著心靈相通的“過客”在陌生時空中留住腳步。然而,只有健康、有序的民宿市場與具備文化審美和優質體驗的民宿產品重逢,民宿經濟的未來才會更加廣闊。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江西會昌將辦旅游節 客家才成獨特風景2018-07-12
- ·民宿旅游差異化表現在哪?2018-07-10
- ·激發城市民宿活力 共享+體驗是條好路子2018-07-06
- ·市場漸入佳境 民宿向多樣化、圈層化發展2018-07-04
- ·行業隱患逐步顯現 投資民宿需謹慎2018-06-21
- ·浙江將打造百花爭艷民宿版圖2018-06-21
- ·日本多家大型企業相繼進軍民宿領域2018-06-20
- ·民宿業何時才能走出“一管就死”的怪圈?2018-06-19
- ·國家旅游局發布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行業標準2016-02-07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