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北京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是偽命題 ?
這兩天,一篇《北京: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被刷屏,也有人氣不忿,開始吵鬧。依我看,都是偽問題,所謂老北京,也不必有什么優越感,所謂新北京,也不必有什么自豪感。本質上,是城市的急劇擴張引發的疏離感和緊迫感。
1949年,北京的人口不到兩百萬,將近60年過去,已經膨脹到兩千萬,其實遠遠不止。加上半常住人口,是2700萬,再加上流動人口,肯定超過3000萬。這樣的人口增長,除了少部分自然增長的因素,主要是機械增長,即外來移民引發的增長基數越來越大,自然增長也越來越多。特大型城市,都是這樣的過程,也使得城市病越來越厲害,太大了,太擠了,太忙了,太臟了。這是北京的常態,也是真實的北京。
北京
我從3歲到北京,少年時期,城墻城門樓,護城河,瓦藍的天空,回響的鴿哨,胡同里的吆喝聲,隆福寺的小吃,景山少年宮,緩慢的生活節奏,留下了詩情畫意。青年時期,騎著自行車,呼嘯穿城,是家常便飯。1980年,開始研究北京旅游,考察了727條胡同,看了幾萬個院子,也和無數的老北京聊過。北京的地方史志,元朝的《析津志》明朝的《宸桓識略》、清朝的《日下舊聞考》,一共36種,我也都讀過,那時還想參照《京師坊巷胡同考》,寫一本新的考察記。老北京的情結,已經深入到骨子里,但我從來不以為有什么可優越的。很簡單,不過是在皇城腳下。民國時期,都城在南京,北京無非是舊京。1949年之后,北京又可以耀武揚威,但是與我等百姓何干?即使是新北京的孩子,也是兩類,一類是大院子弟,有獨特的文化,完全不懂老北京;一類是胡同子弟,生活艱辛,傳統的北京文化也基本喪失。喜歡吃個鹵煮火燒,好一口炸醬面,怎么就是北京文化呢?怎么就是北京生活呢?
五十年代的北京,不過是農業社會的回光返照;六十年代的北京,是混亂的政治和動蕩的生活;七十年代的北京,大批干部和知青返城,開始艱難的生活經歷。八十年代的北京,生機勃勃,出去的,留下的,都覺得希望無窮。九十年代的北京,胡同掃蕩,高樓林立,城市急劇擴張?,F在的北京,不過是一個大都市而已。
第一,大都市自然會造成強烈的疏離感,豈止北京,全世界所有的大都市都是如此。第二,城市中心寸土寸金,也必然會形成人口的搬遷,原有的居民離開中心地段。這個過程上海比北京還早一步,“中環線以里講英語,外環線以里講普通話,外環線以外講上海話”,是九十年代初的上海說法。第三,在這個基礎之上,北京文化必然被拔除,北京生活必然根本變化。第四,越是如此,我們越珍重,越回味,那么,與其感慨甚至憤怒,莫不如努力留下一點老東西。無論是老建筑,還是老民俗,以及老的生活方式。
問題在于,什么叫老?絕大多數北京人都是北漂出身,我等老北京也不過是北漂。即使是1949年的老北京人,也多數是北漂。老北京的雍容大度,老北京的溫文爾雅,老北京的有里有面,老北京的文化傳承,老北京的生活趣味,這些才是值得珍重的。真正的北京,始終在包容,始終在變化。所以,首先需要建設和強化一門學問,北京學,撰寫新的各類北京地方史志。其次,挖掘傳統,并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使之成為活的文化。第三,創造大都市背景下的新北京文化,從年輕人開始,讓年輕人領袖。第四,培育新的士大夫文化,從知識分子開始,從琉璃廠開始。第五,強化16800平方公里的大北京,不能局限在四九城。
大勢所趨,回到兩百萬是不可能的,但是疏解首都功能的另一面就是強化新的首都功能。為此,自然需要降低北京地位,提升首都地位。明清兩朝,北京不過是順天府,受直隸總督管轄。我們曾經顛倒了北京地位,現在無非是再顛倒過來,在這個基礎上培育新老結合的北京文化,建立北京新的生活方式,當是正途。
作者:魏小安 著名旅游專家、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秘書長、中國旅游與特色小鎮開發運營平臺總顧問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八大變化 文化 IP 成加分項2017-08-15
- ·浙江省公布省級特色小鎮第三批創建名單2017-08-15
- ·創意設計|城市梯田會客廳 ——紅河云上小鎮暨游客服務中心2017-08-15
- ·綠維林峰:特色小鎮之“特”2017-08-14
- ·綠維林峰:文旅產業唱響特色小鎮建設主旋律2017-08-14
- ·林峰:旅游資本擴張方向何去何從2017-07-26
- ·田園綜合體國內外經典案例模式借鑒2017-07-25
- ·發改委揭秘城市群發展動向,小城鎮建設高歌猛進2017-07-25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