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改造典范:臨夏八坊十三巷歷史街區保護與旅游開發規劃
一、項目緣起
臨夏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和老城區保護,規劃面積約為0.41平方公里,項目范圍內有八座清真寺,依托八座清真寺形成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的回民生活結構以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等十三條街巷,共有4000戶,1萬多居民,47%屬于低保戶,狀況極為復雜。
臨夏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于2012年委托綠維創景承擔了《甘肅臨夏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文化專項策劃及修建性詳細規劃》。
如何處理好八坊十三巷民居保護和綜合開發的關系,如何打造臨夏城市文化名片和城市形象品牌,如何打造國家級“兩個共同”示范樣板工程,如何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是項目需要關注的焦點問題。
二、針對性研究
基于八坊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深厚文化底蘊,綠維為做好本項目,前期做了兩項扎實的基礎工作:八坊文化研究與居民意愿調研。
1、居民意愿調研
臨夏八坊十三巷是一片密集的居住區,人口密度高,必須充分考慮區域內居民對項目開發的態度和意愿,只有在了解和準確把握八坊居民心理情況的前提下,才能對本項目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由此,綠維創景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八坊街道辦事處區域內4個社區回收問卷1020份,對當地居民進行了實地調研。
依托八坊街道辦事處區域內的4個社區,回收的1020份問卷調查,真實反應了八坊居民對八坊的歷史、伊斯蘭文化、穆斯林生活、八坊民居、穆斯林飲食等方面的價值認同、改善、開發八坊民居的真實意愿,八坊歷史價值的展示范式,是否愿意為八坊發展和改善做出貢獻,八坊開發后是否意愿參與旅游經營等等,為后期的旅游開發打下夯實、可靠的基礎。
2、文化梳理與研究
八坊作為臨夏回族世代生活的區域,周邊有眾多回族文化遺跡。北部有眾多的清真寺、拱北與文化以及,如大拱北、蝴蝶樓、東公館等??傮w上形成了以臨夏八坊為核心,向周邊輻射的伊斯蘭文化聚集格局,文化底蘊極為深厚。
以時間為軸線,橫向梳理了八坊的歷史文化演變,以曾經的八坊與現在的八坊形成對比,尋找八坊在全國穆斯林聚集區的獨特性。
以旅游要素為指標,縱向梳理了八坊的旅游資源開發價值,形成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十條文化脈絡,這些文化脈絡的存在有效支撐了八坊作為穆斯林生活聚落和“中國小麥加”獨特的文化地位和開發價值。
三、尋找突破,探索路徑
(一)尋找突破口——項目首要解決的問題
•清真寺如何利用,扮演什么角色
•街區怎么做,做那些街區
•伊斯蘭文化怎么展示,通過什么方式展示
•伊斯蘭文化怎么在旅游中傳承
•除清真寺之外,還要做那些觀光節點
•啟動區擺在哪兒,如何啟動
(二)先期啟動,尋找路徑
片區約為0.4km²,范圍較廣,資源較分散。如四面開花同時打造,將不利于資金和精力的集中。因此,近期建議以一到兩個分區為先期啟動區,提出先期啟動發展思路。
? 梳理一條體驗環線
? 預留七大公共空間
入口美食文化廣場、王寺古柳廣場、北寺龍壁廣場、磚雕藝術廣場、七十二磨盤廣場、八坊文化廣場、仁義廣場
? 設置系列觀光節點
? 構建豐富業態
按照主題街區方式意向打造,形成不同的業態街區,并完善居民就業安置,形成宗教祈福街、美食街、商業街、民居觀光街、文化休閑街。
四、發展思路,架構體系
(一)以歷史街區原始風貌與民居保護為前提——換裝、露骨(架)、活街、亮戶。
1、梳理街巷民居分布肌理,進行街區建筑風貌現狀評價。
研究街巷民居分布肌理和結構,梳理風貌特色街區,形成“點、線、面”結合的公共空間體系。在進行建筑風貌現狀評價的基礎之上,劃分歷史風貌重點保護區、歷史風貌控制區、歷史風貌延續區、歷史風貌協調區,進行保護功能規劃。建筑風貌評價主要包括高度、質量、產權、商業店面及外掛設施等方面。并在此基礎上對現狀建筑進行分類評估,包括A類建筑(文物建筑、保護建筑類)、B類建筑(保留整修類)、C類建筑(改造類建筑)、D類建筑(拆除類)。
2、延續現有街巷格局和肌理,遵從文脈,進行風貌整治和改善。
在遵從文脈的原則下,把握“復古、復原、滄桑”的風貌格調,對八坊現有的街巷格局進行整治和改善,在延續現有街巷格局和肌理的前提下,保持歷史街區景觀的連續性:
以觀光節點、景觀節點和公共空間為改造重點,保持街巷尺度和兩側建筑的高度,營造良好的視覺通廊;
歷史建筑傳統元素的修復。遵從當地文脈,提取傳統民居建筑形式和元素,根據當地的傳統做法進行適當的恢復和改善整治;
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新建筑的整治;
商業店面及牌匾的整治;
對建筑外掛及基礎設施的整治。
(二)以挖掘街區歷史文化價值為基礎——找魂、塑形、注魂
挖掘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再現歷史的繁榮風貌,找到代表歷史的文脈顯得尤為重要。
臨夏八坊十三巷對臨夏的文化進行梳理和解構,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價值重構,圍繞臨夏最深厚的伊斯蘭文化作為中國“小麥加”的最為典型代表,最終在整體的資源體系中形成三大核心資源價值:最生態的穆斯林生活形態——聚落結構,最虔誠的穆斯林宗教信仰,最原生的中國穆斯林生活方式——市井生活。
(三)以構建特色吸引力為核心——分坊、列巷、成街、入戶
1、構建特色吸引力的手法
2、畫卷式勾勒一幅活的“穆斯林生活畫卷”。
以八坊建筑風貌景觀化、八坊生活體驗特色化、居住院落主題化與博物館化、院落休閑場所化、業態休閑產業化的打造手法,畫卷式勾勒八坊特色街巷風貌,打造“八坊特色的游憩生活方式”,形成“八坊穆斯林原生文化體驗式休閑方式”。
八坊十三巷效果設計圖
主題街區節點效果圖
主題街區節點效果圖
3、整體布局,架構體系——“一環、兩心、八寺、八坊”
整體形成“一環、兩心、八寺、八坊”的空間布局,形成五大游憩結構創意,八坊居民自游憩結構、八坊觀光游憩結構、八坊宗教游憩結構、八坊歷史游憩結構、文化休閑游憩結構。
(四)以打造特色文化休閑聚集為重點——有商、有閑、一坊一主題,一巷一業態,一街一品
八坊全方位演繹具有極高文化價值的的穆斯林文化,打造國內獨有的伊斯蘭文化品牌。在該品牌的引領下構建多元產品體系,多元文化體驗結構,發展多元的(文化)休閑經濟,并在特定的穆斯林氛圍下發展文化休閑型經濟,打造中國原生穆斯林生活情境為特色的穆斯林文化休閑聚落與文化旅游區,形成新八坊十三巷。
(五)歷史街區旅游開發引導實現就地城鎮化
1、首先滿足當地居民生活需要。八坊十三巷是以古街民居保護為契機,對八坊民居建筑風貌、清真寺周邊環境、街巷道路、基礎設施、景觀環境、進行系統改造,對八坊水系進行系統治理,改善八坊居民居住與生活條件,形成特色的古街民居生活區。
2、其次滿足旅游市場需求。八坊十三巷范圍內約有4000戶,1萬多居民,47%屬于低保戶,以居住功能為主。因此進行以旅游功能為主的餐飲、旅館、商業、主題客棧等多功能置換,平衡土地成本、緩解保護壓力、充分挖掘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大力發展符合歷史街區空間的文化旅游產業、推動歷史街區協調發展,快速形成穆斯林休閑聚落,形成顯著示范帶動作用。
3、實現街區業態設計與富民工程緊密結合。挖掘當地文化,活化民間技藝,開發多種業態,形成特色休閑街區和休閑聚落,快速形成消費聚集,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實現從生活型自足到旅游產業的收入結構豐富化,將旅游開發與富民工程緊密結合。
五、項目小結和現狀
綠維創景在項目制作中,通過對文化的專項研究與居民意愿的調研,尋找項目突破口,探索發展路徑,明確了項目首要解決的問題和先期啟動區,提出了“民族歷史街區保護與旅游開發規劃”五大發展思路和架構體系。該套分析模式和方法,經過實踐檢驗,能夠很好的指導古城改造和歷史文化街區開發項目。
本項目于2013年2月順利通過評審,并收到評審專家委員會的一致好評,隨后,臨夏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又委托我院承擔了《臨夏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護與改造一期市政工程設計》,對街巷的重要節點和重點民居進行景觀建筑設計。目前,街區的洪水河主題景觀、民居改造等部分項目正在落地建設中。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遂昌旅游掛牌新三板 2015年營收1079萬元2016-09-05
- ·新型城鎮化下的旅游開發與城鎮建設——以陜西富平縣陶藝文化產業2016-07-21
- ·“分權度假?以房養游”引領大眾度假新模式。2015-10-14
- ·“分權度假?以房養游”引領大眾度假新模式。2015-10-14
- ·從資本運作的角度看旅游項目開發2014-08-08
- ·林峰院長受邀做客亞太資訊中文網談景區設計與旅游開發2013-06-17
- ·以泛旅游產業帶動普洱市綜合發展2013-02-27
- ·綠維創景:從民間資本進入旅游業談起2012-10-15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