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規劃:村莊分類發展路徑與布局規劃
分類推進鄉村振興是順應村莊發展實際而提出的村莊就地城鎮化及鄉村現代化理念。村莊分類發展的本質是分類促進鄉村現代化和就地城鎮化。
綠維文旅基于多年村鎮研究及實操經驗,綜合村莊的空間分布、產業發展水平、人口規模、區域環境等因素,將村莊發展歸納為城市化結構、小城鎮結構、中心村結構、特色村結構和其他多樣化結構五種類型,綜合村莊的空間分布、產業發展水平、人口規模、區域環境等因素,提出村莊規劃五大要求以及“1+6”規劃體系,推進村莊分類形成適度規?;⑻厣?、現代化的鄉村發展結構。
一、村莊分類相關政策背景
村莊建設是鄉村發展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國家出臺了多個文件指導鄉村發展,重點推進村莊分類、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村莊規劃編制、產業融合、特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工作。
(一)分四類推進村莊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的思路,分類推進鄉村振興,不搞一刀切。其中,集聚提升類村莊是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莊,占鄉村類型的大多數,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城郊融合類村莊是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城關鎮所在地的村莊,具備成為城市后花園的優勢,也具有向城市轉型的條件;特色保護類村莊是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搬遷撤并類村莊是位于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村莊,以及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以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
(二)因地制宜編制村莊建設規劃
2018年9月,《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村莊建設規劃工作的通知》印發,要求因地制宜編制村莊建設規劃。文件以村莊條件基礎為依據,對四類不同村莊規劃提出指導意見。一是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村莊可規定實現人居環境干凈整潔的要點,并納入村規民約。二是具有一定基礎和基本條件的村莊,應編制以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的村莊建設規劃,提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衛生廁所建設、生活污水治理、村內道路建設和村莊公共設施建設等整治項目并明確時序。三是有基礎、有條件和有需求的村莊要在人居環境整治規劃基礎上編制更加全面的村莊建設規劃,制定廁所糞污治理、村莊產業項目、農房建設和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和長效管護機制建設等相關措施。四是民宿經濟發展較快、建設活動較多的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村莊,還應在上述基礎上提出建設管控要求和特色風貌保護要求。
(三)統籌村莊規劃建設工作
2019年1月,中央農辦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統籌推進村莊規劃工作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19年底,基本明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等村莊分類;到2020年底,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在縣域層面基本完成村莊布局工作。文件指出要逐村研究村莊人口變化、區位條件和發展趨勢,明確縣域村莊分類;統籌謀劃村莊發展定位、主導產業選擇、用地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建設項目安排等;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在編制中充分聽取村民意見,確保規劃符合村民意愿;搭建鄉村規劃綜合服務平臺,引導大專院校、規劃設計單位下鄉開展村莊規劃編制服務。
(四)扎實推進鄉村建設
2019年中央1號文件專章闡述“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要求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階段性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提出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包括飲水安全、農村道路、鄉村電氣、鄉村物流、寬帶網絡、危房改造等一系列領域;全面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要求以縣為單位抓緊編制或修編村莊布局規劃,并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
二、村莊分類的意義和目標
(一)村莊分類是村莊結構調整升級的必然
1、村莊分類有助于解決鄉村發展失衡問題
2、村莊分類有助于實現鄉村空間集約化發展
3、村莊分類有助于優化鄉村現代化發展條件
(二)形成適度規?;?、特色化和現代化的鄉村發展結構
村莊分類發展的實質是就地城鎮化和鄉村現代化。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未來鄉村發展將形成以基礎設施適度化、基礎產業發展適度化、居住集中適度化、公共服務和商業化社會服務支撐化為內容的現代化結構,在這個結構下,各地鄉村村鎮結合自身特征進行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從而構成鄉村發展、美麗宜居、生態合理化的發展格局。
在這種發展結構下,整治提升東部區域產業相對集中、居住相對集中的村莊,在相對集中前提下促進產居融合,進行環境整治,形成更加發達的工農業相互支持的小城鎮化發展結構。而針對產業結構單一、居住規模小及基礎設施薄弱的西部地區村莊,要有效導入合理的特色產業,進行村莊調整和聚集,進行工業化農業發展。
三、未來村莊發展五種結構類型
根據不同村莊的區位條件、發展現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的不同,未來村莊發展將形成城市化結構、小城鎮結構、中心村結構、特色村結構和多樣化組合結構等五種類型。
1.城市化結構
這類村莊主要分布于我國各大中心城市周邊及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周邊,地理區位優越、交通較為發達、產業結構相對豐富,與中心城市的聯系相對較為緊密,應實現率先發展,通過全面整治提升,進而發揮輻射作用,帶動相鄰村莊的發展,實現全面城市化。如蘇州市形成了全面城市化村莊與花園式鄉村相互融合的結構。
2.小城鎮結構
分布于縣、鎮鄉及其他小城市周邊村莊,交通區位相對便捷、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可與臨近城市融合發展。通過城鎮與村莊功能融合、空間融合、產業整合、人居環境整治等手段,形成基礎設施、人口規模、產業規模、公共服務配套等適度規?;漠a居融合一體化,即小城鎮結構。
3.中心村結構
在城鄉二元體制下,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落,是鄉村的普遍表現形式。這類村莊有的交通、經濟條件發達、二三產業基礎較好,像江浙發達地區的村落,通過整合提升形成適度規模的經濟強村;有的以種養殖業為主導,但二三產業薄弱,像北方平原地區村莊,通過改造提升、優化居住環境,聚集產業優勢、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優勢,形成區別于大規模田園的比較規?;募谢蟠迓?,即中心村結構。
4.特色村結構
擁有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等特色資源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是彰顯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應統籌保護、利用和發展。通過切實保護村莊自然田園景觀、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等傳統建筑,尊重原住民生活習俗,全面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人居環境,科學利用村莊特色資源,可形成以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為支撐的產業經濟強村。
5.多樣化組合結構
對于中西部的山區、丘陵地區這些非大尺度區域、非平原區域的村莊,因區位交通不便、居住環境差、村落空間布局分散、人口規模小、管理困難等原因,將根據實際情況通過整村搬遷、撤并合村等形式,保留一部分自然村莊,形成一部分特色村莊,構建一部分集中化大村落,再結合特色小鎮和建制鎮發展,構建出多層次多結構的鄉村現代化發展路徑。
四、村莊分類發展五大路徑
村莊分類發展形成的特色村模式、中心村模式、小城鎮模式和城市化模式,在發展層次上層層遞進,加上多樣化組合模式,形成村莊分類發展即就地城鎮化的五大路徑。
(一)城市化模式
城市周邊村莊社會經濟及空間發展要經歷融合——配套——發展3個階段,三個階段層層遞進,逐步完善發展。
圖 村莊城市化示意圖
1.融合階段:融入城市發展,促進城鄉統等
(1)發展戰略融合
一般來說,中心城市的戰略發展規劃在產業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都對近郊地區發展做出了原則性指導。因而,近郊村莊在發展戰略上應注重體現“都市圏一體化”意識,主動接受城市輻射,依據城市區域分工,合理確定符合自身經濟發展規律的戰略、方針、政策和職能定位,以加強自身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2)空間功能融合
一是要打破村莊行政區劃限制,加強與城市邊緣建設用地功能的銜接,突出集約節約用地理念,統籌安排、功能互補、協調發展。二是拓展區域綠色空間,將村莊的綠色空間納入到整個區域的綠色空間建設中來,有效補充和拓展區域綠色空間,充分利用和保護村莊綠色空間的同時,為城市提供生態屏障,為市民近郊出游提供活動空間。三是控制生態廊道,針對對區域具有重要影響的共同生態廊道,要統一協調各城鎮規劃,嚴格控制廊道兩側建設,保障廊道的暢通及可持續發展。
(3)交通網絡融合
交通網絡融合是城鄉統等發展的基礎。城市通過構筑區域性交通網絡,發揮基礎設施引導作用,創造集聚條件,推進區域城市化進程。村莊在交通建設過程中,其線形、斷面、建設水平等方面應與城市有機對接,促進人流、物流的順利暢通及城鄉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
(4)基礎設施融合
村莊基礎設施的規模、布局一般不是很完善,制約了其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在區域層面上應實現與周邊城市基礎設施的共享共建,是近郊型村莊發展的必然選擇。
2.配套階段:服務城市經濟,轉變農村生產方式
城市周邊村莊在產業發展上立足于服務城市經濟,應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增加非農業就業機會,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換。一方面,村莊要加強農業自身的發展,開發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中心城區企業生產提供原材料及加工配套產品,向企業提供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面,村莊可發展民俗生態體閑旅游業,為城市居民提供閑暇生活空間。具有強帶動性的旅游業能有效促進以農業為基礎的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推進形成“產供銷、旅工農、科工貿”的產業化生產體系,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優化。
3.發展階段:借助城市優勢,增強發展動力
中心城市具有吸納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內聚力,能夠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調整優化資源配置,使地理位置、生產要素及產業結構不同的各等級城市承擔與其相適應的經濟功能,實現單個城市無法達到的規模經濟和集聚效益,從而降低發展成本,提高經濟效率,促進區域共同發展。
近郊村莊要善于利用城市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的社會經濟:一是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憑借城市雄厚的資本、先進的科研技術和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力資源,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二是加強區域分工協作,優化資源分配。憑借城市的市場、信息優勢,實現生產要素高效流動。按照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合理的分工合作,促進資源分配和產業布局的合理化,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三是有效承接產業轉移,壯大工業經濟實力。城市在區域化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和拓展。一方面是城市內部產業結構的優化,部分產業需要外遷;另一方面是城市職能的拓展,都市區內出現新增產業。無論是外遷產業還是新增產業都需要通過區域協調選擇合適的發展空間,從而應抓住機遇、吸引承擔適合其功能定位的產業轉移與城市統籌協調發展。
(二)小城鎮模式
小城鎮模式在規?;同F代化的層次方面稍低于城市化模式,是城市化模式的低級階段,其形成和發展路徑與城市化模式相似,村莊同樣要經歷融合——配套——發展3個階段。不同之處在于,小城鎮模式中的城鎮對村莊的帶動作用弱于城市化模式中大中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小城鎮模式中的城鎮之于村莊更多的是相互間的融合及互促發展。
1.村鎮融合,形成產居一體結構
村鎮融合要綜合考慮城鎮化、工業化和村莊自身發展需要,是基于土地融合和空間融合之上的產業融合、居住集中、基礎設施互通互聯、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村鎮融合要求在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在治理上體現城市水平,逐步強化城鎮綜合發展能力,形成適應于城鎮化的適度規?;漠a居融合模式。
2.互助互促,就地城鎮化
城郊村及縣城周邊村莊要具備配套城鎮發展的地理區位、農業資源及生態環境優勢,有城鎮化的天然條件。而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及社會化商業服務設施條件較好,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服務業相對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土地整理、搬遷撤并等措施,農村可以為城鎮置換出更多的建設空間;通過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可促進當地農業實現規?;C械化、現代化生產,為城鎮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促進城鎮社會經濟發展;城鎮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商業化設施,進一步改善城鎮人居環境、社區管理與服務質量,促進區域城鎮一體化發展。
(三)中心村模式
集中化大村落模式是相對于城市的廣大村莊,基于現有村莊資源整合,按照搬遷撤并、集聚提升、特色保護的思路,通過空間重構、功能轉型、產業復興、人口回流、用地優化、文化活化等方式形成的一種鄉村現代化模式。
圖 集中化大村落發展路徑
1.村莊搬遷撤并階段:土地、人口等要素整合
(1)需要搬遷撤并的五類村莊
人口規模小,人口流失嚴重的村莊——一些現狀人口規模不足100人的小型自然村,和一些由于人口遷移漸漸空心化的村莊,這樣的村莊不具備發展建設條件,理應搬遷撤并。
基礎設施極其差的村莊——這類村莊因處于深山老林或荒漠化地區,村民的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交通、水電、通訊、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嚴重缺乏,也不具備發展條件,也應被納入搬遷撤并范圍。
生態環境脆弱的村莊——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由于歷史淵源及生活需求,很多村民自出生就生活在這些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地區,而隨著人口大量增長和經濟快速發展,這些地區原本脆弱的生態系統已經嚴重超負荷,如廣袤的青藏高原,近年來因過度放牧導致生態退化,許多物種瀕危。這些生態環境變化明顯的區域,將被納入搬遷撤并范圍。
自然災害頻發的村莊——這類村莊因常年有自然災害發生,嚴重威脅村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所以,這類村莊將會被納入搬遷撤并計劃。
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如建設軍事項目,納入活水源,自然、文化等保護區的村莊,也將會被納入搬遷撤并范圍。
(2)應予以保留和擴大的四類村莊集中居住點
現狀人口規模比較大的村莊集中居住點——一般參照《村鎮規劃標準》中的村鎮規劃人口規模分級標準來劃分村鎮等級。在具體規劃和實施時,會按各規模村莊在區域中的比例情況來確定予以保留的人口規模村莊。
產業優勢明顯的村莊集中居住點——村莊種養業優勢突出或二產、三產產業基礎較好的村莊集中居住點,一般應予以保留。
自然生態優勢突出的集中居住點——生態環境優美、田園風光秀麗的村莊,具備發展生態觀光、休閑農業、康體運動、養老服務等綠色產業的天然基因,應當予以保留。
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的集中居住點——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發展需要特別保護的村莊類型。
(3)土地、人口、資源等要素整合
村莊搬遷撤并本身是土地、人口、生產資料等要素的重新整合,不僅涉及到空間層面的土地整理、人口遷移、住房、生產資料等的簡單搬遷,還涉及到拆遷補償、新建補貼、基礎設施補充、公共服務完善、生態保護、社區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因而,在搬遷撤并時,要因村而異,分期推進。近期遷建生存條件極度惡劣類的村莊,逐步遷建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的村莊,引導遷建人口流失嚴重及緊鄰城鎮規劃建設區周邊的村莊和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特別小的行政村。對位于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村莊,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以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可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生態宜居搬遷、農村集聚發展搬遷等方式,實施村莊搬遷撤并,統籌解決村民生計、生態保護等問題。
2.集中化大村落形成階段:五大提升
為保障村莊集中居住區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推進鄉村現代化,需要以集體建設用地為依托,全面完善以國家大型基礎設施、道路交通、水電等為依托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民居住條件、產業發展水平、農村公共服務條件和農村社會商業化服務條件,形成相對集中的居住結構、產業發展結構和公共服務結構,合理配置社會商業化結構,這五個方面相互配合,形成村莊分類發展的引導結構,其中也包括集中化大村落結構的形成。
(四)特色村模式
歷史文化特色村、民俗風情特色村、自然風光特色村、產業經濟特色村等是鄉村振興特色化需要保護的四種類型。特色村的形成發展,首先要找準特色村莊的特色優勢,明確開發和保護重點。
1.以保護為前提的生態與文化特色村模式
對于有生態、文化特色的村莊,要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盡量保持村莊的完整性、原真性和發展的延續性。要切實保護村莊的傳統選址、風貌、格局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全面保護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等傳統建筑。要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態和傳統習慣,加快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
2.以產業升級為內容的產業特色村模式
對于產業特色類村莊:一要強化新科技應用,推廣應用農業生產新技術、農村節能新材料,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營造農村宜居式環境;二要放大特色優勢產業,以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宜居為核心目標,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營,放大自身特色產業資源優勢,形成現代、生態、高效的產業經濟發展模式;三要培育新型經濟業態,以優勢產業為基礎,培育農村物流業、電子商務業等,拓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業態。
(五)其他結構模式
西部山區和丘陵地區復雜的地域環境及資源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區域的村莊在空間布局、地理區位、人口規模、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從而決定了村莊發展的多樣性。
村莊的多樣化結構模式是按照就地城鎮化和鄉村現代化的發展思路,結合復雜地域村莊發展現狀情況,以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居住條件、公共服務及文化等五大內容提升為指導,形成該區以自然村莊、特色村莊、集中化大村落(中心村)、建制鎮或特色小鎮等為內容的多樣化多層次結構模式。
圖 西部地區村莊的多樣化發展路徑
五、村莊分類布局規劃
(一)五大規劃要求
1.多規合一,統籌發展
鄉村振興規劃是首先要完成指導區域鄉村振興發展的戰略性和總體性規劃,對縣域內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措施作出總體安排,然后在此指導下,通過鄉村空間布局、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鄉村產業發展、宜居鄉村建設、鄉村生態環境、自然生態及歷史文化遺跡保護等專項規劃,進行深化和落實,全面指導縣域鄉村振興落地實踐。同時在“1+6”統領下,各地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編制各類年度實施方案、重點鎮(特色鎮)鄉村振興規劃、重點村(特色村)建設規劃、鎮(村)土地利用規劃等,最終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鄉村振興規劃體系。
2.因地制宜,分類推進
隨著當前農業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和村莊規劃建設的持續推進,農業生產水平得到提高,農民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但雷同建設、“千村一面”的現象仍然較為突出。因而,在編制縣域鄉村振興規劃時,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把握村莊的差異性和分化發展特征,不高一刀切和統一模式,要突出區域發展重點及建設重點、體現地方和鄉村特色,打造各具特色、風格迥異的美麗鄉村,從整體層面提高村莊的建設質量和水平。
3.強化融合,協調發展
在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促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前提要求下,要將融合發展理念融入到鄉村振興規劃的全過程。具體說,就是在規劃中要注重城鄉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產村融合、功能融合、要素融合等多方面的融合發展,促進城鄉在空間功能銜接、產業發展布局、生態空間保護、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配置等方面的一體化,實現城鄉發展相互協調、促進。
4.創新引領,激發活力
為推進農業農村特色化、現代化發展,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要注重轉變發展思路、創新規劃理念、突出問題導向。制定鄉和村莊規劃,要充分考慮農業、農村、農民的基礎現狀、資源特征,以及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對規劃的要求,積極響應國家深化農村改革、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的基本要求,廣泛調動社會個方面力量,進一步激發鄉村振興主體、要素及市場,注重以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鄉村全面振興,以文化復興促進鄉村文化傳承,以人才匯聚、土地政策優化推動和保障鄉村振興,不斷增長農業農村的發展動力和活力。
5.保護生態,和諧發展
牢固樹立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為重、自然恢復的方針,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文化,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貫徹“節水、節能、節地、節材”的建設要求,著重保護耕地與自然資源,切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促進鄉村地區可持續發展;注重保護村莊傳統文化,規劃要突出村莊發展重點,注重挖掘利用傳統農耕、人居等文化豐富的生態理念,保護村莊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發展農村綠色經濟,圍繞農村生態環境、生態文化、生態經濟和生態人居等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健康養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綠色產業,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二) “1+6”規劃體系
“1+6”規劃體系中,“1”指縣域鄉村振興規劃,是戰略統領性規劃;“6”指鄉村空間布局規劃、鄉村產業發展規劃、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宜居鄉村建設、鄉村生態保護、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等6個專項規劃,是具體的深化和落實。
1.縣域鄉村振興規劃
縣域鄉村振興規劃是戰略性和總體性規劃,是鄉村振興的總體空間落實和時序安排??h域鄉村振興規劃從總體上指明了鄉村振興的總體發展定位與目標、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社區居住、生態與文化保護、人才培育與創新、體制改革與鄉村治理等方面的發展方向,并在此指導下,銜接城鎮體系規劃,綜合部署并落實到縣域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及重大項目建設,并制定一定時期的推進實施計劃及目標。
2.鄉村空間布局規劃
明確縣域內城市化區、小城鎮區、中心村區、特色村區及其他村區發展結構的空間架構與功能定位,明確鎮(鄉)域山區、水面、農地、林地、草地、城鎮建設、基礎設施等用地空間范圍。以土地集約化、高效化利用為目標,根據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及總體空間布局,并結合村莊基本自然條件及發展需求情況,劃定空間管制范圍,提出各類用地空間的開發利用方向、設施建設及生態保育措施。
3.鄉村產業發展規劃
鄉村產業發展規劃包括確定鎮(鄉)域一二三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產業發展目標、定位及發展戰略,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一二三產業融合規劃和產業服務設施規劃,合理確定了農業生產區、農副產品加工區、產業園區、商貿物流區、旅游發展區等產業集中區的選擇和用地規模。在村莊分類規劃中,要因村施策,充分挖掘并放大農業農村的產業價值,培育適應地區發展的農業農村產業新業態,打造產業融合新載體新模式,推動農業與科技、文化、商貿、物流、互聯網等各種要素的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使其在發展中同步升級、同步增值、同步受益。同時,要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創新收益分享模式,提高農民的參與融合程度;強化政策引導扶持,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4.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鄉村基礎設施規劃是基于村莊的場地分布、規劃定位及發展需求等的考慮,對包括交通系統、給排水、能源、通訊、郵電、網絡等的空間配置,并對建設標準、配置方式等作出規定的專門規劃。
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是為滿足居民社會文化需求,從空間布局與用地上對教育機構、行政管理、文體科技、醫療保健、商業金融、社會福利、集貿設施等7類公共設施進行配置,以實現宜居生活。
根據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原則,不同村莊分類的鄉村基礎設施規劃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內容和標準不同,具體可參照城鎮相關規劃要求,并結合村莊分類發展規模及水平進行適當調整。
5.宜居鄉村建設規劃
規劃以構建生態宜居農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保護村莊環境為目標,結合產居融合發展路徑,提出鄉村分類建設與整治的原則要求和分類管理措施,重點從村莊空間格局、基礎設施完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鄉村景觀改造和綠化美化等方面提升村莊人居環境和生活條件,構建村容整潔、設施配套、環境宜人、生活便利、適宜生存,具有示范作用的宜居村莊。
6.鄉村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
以推進鄉村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為目標,針對存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古樹古木的村莊要參照相關規范和標準編制響應的保護開發規劃或規劃專題,針對存在具有重大生態保護價值的村落,要提出保護要求。
鄉村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要基于環境容量核算、生態敏感度和生態功能評估等工作,合理布局規劃區域生態分區、環境污染防治、生態資源利用、鄉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等內容,構建鄉村生態安全格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7.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規劃
該規劃以文化保護和傳承為首要目的,要求針對存在特色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城名鎮名村等歷史文化資源的村莊,要參照相關規范和標準編制相應的保護開發利用規劃或規劃專題,而對于其他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但尚未達到特色街區、名鎮名村等設立標準的歷史文化資源,應提出保護要求。
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規劃,一方面強調文化保護,保護鄉村的空間肌理與特色風貌、傳統民居、歷史建筑、農業遺產、水利灌溉設施、瀕危文物、古樹古木等,重點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等的保護。另一方面是文化的傳承與利用,傳承地域民族風俗、傳統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文化資源挖掘、文化創意活化和業態復合,重塑并放大文化價值,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鄉村旅游發展新方向—鄉村度假農莊2019-09-10
- ·如何建設智慧鄉村旅游2019-09-04
- ·想成為鄉村振興示范村,先做到這五點2019-06-28
- ·如何構建鄉村產業規劃體系?2019-04-26
- · 村莊設計要點解讀2019-04-19
- · 村莊分類布局規劃:五大要求與“1+6”規劃體系2019-03-14
- ·設計指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要點大全2019-03-13
- ·鄉村旅游綜合體模式研究 .2019-03-13
- ·鄉村旅游發展創新“農旅雙鏈”模式2019-03-13
- ·文旅農IP|稻草人藝術園—讓鄉村成為藝術的舞臺2019-03-13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