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現代城市遭遇最劇烈風暴 “紐約民眾從容應對”?
“很多人會預設美國在風災應對上有著特殊的優越性,但是如果看到全景,如果不人為拔高,我們并沒有特別值得一提之處,你更應該看到現象背后的根本危機。”
威利?舒伯特是一名美國記者,當地時間2012年10月28日7點許,風暴桑迪來臨前夕,他剛結束在紐約的采訪,打算坐大巴回華盛頓的家。但是那班車毫無征兆而又毫無交代地被取消了。
整個紐約的公共交通已經在當天七點關閉。他借助智能手機上網查詢,有驚無險,終于趕上了最后一批風暴前從紐約駛出的大巴。
“很多人會預設美國在風災應對上有著特殊的優越性,但是如果看到全景,如果不人為拔高,我們并沒有特別值得一提之處,會出現感人的故事也會出現失誤和問題。你更應該看到現象背后的根本危機。”
威利指的是,風暴桑迪背后最根本的問題是工業社會發展模式本身的瓶頸,而紐約作為一座特大現代化城市,正挺身在這種發展模式的危崖之上。
州長聲嘶力竭的呼喊
“這就是颶風?桑迪你快來吧,不要讓我再等了。”2012年10月29日白天,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卡娜莉亞在社交網絡FaceBook上戲謔道。
在提前數日就開始的大量新聞預警、政府停課通知、學校安全警告面前,颶風當日令部分人失望。如果你問一個住在曼哈頓39街以上的人“桑迪時你還好嗎”,他大半會告訴你其實一切如常;如果你問的還是一個國際留學生,他還可能會說:“美國人太大驚小怪了,瞧那搶購食物的隊伍!”
“其實我們主要問題就是停電,其他都還好?!眳侵t是紐約大學的學生,他們所處的是曼哈頓下城的“災區”。來自國內的詢問,讓不少中國留學生煩不勝煩,在他們眼里,桑迪沒什么特別,只是無法坐地鐵去“法拉盛”買菜和吃火鍋了。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大動干戈的預警是沒必要的。家住紐約市Staten Island區的穆爾,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風暴來襲的周一,她沒有聽從避難的告示,駕車攜兩個孩子前往布魯克林,結果車拋錨了,一陣洪水卷來,換來的是兩具孩子的尸體。
新奧爾良風災時,大量民眾相信颶風不會摧毀堅固的房子,沒有及時撤離,最終釀成慘劇。這次紐約市學乖了,寧可過度防備,也不再心存僥幸。
10月28日?!敖o我出去避難!不要待在家里!”紐約州長安卓?科沃莫反復在廣播里聲嘶力竭呼喊。政府機構通過廣播、電視和互聯網向民眾發布了大量預防指南?!霸「桌锟梢詢M水以防斷水”、“準備好手電筒,不要被燈火通明的假象迷惑”、“將戶外容易受破壞的東西搬進去”……來自颶風多發地佛羅里達州和加勒比海地區的人們,也會樂此不疲地分享颶風防護的經驗。
至少提前一天,紐約的愛迪生公司已經緊急通知說如果出現洪水,他們會停止曼哈頓下城6500戶人家的供電,因為在洪水中,通著的電纜會帶來更多的損害。在那則緊急新聞的下方,便是如何應對停電的鏈接。
你也許會對美國應災系統心生羨慕。然而,正如孫子所云:善攻者,攻其不能守也。
這不該是70年代的事情嗎!
紐約州獨立系統交易運行機構(NYISO),坐落在紐約州郊區一座不起眼的建筑物里,但它的外圍禁止參觀者拍照。
這里是整個紐約州連接各發電站、電力傳輸設施的中樞,是紐約的電力動脈?!拔覀冇泻芏囝A防緊急的措施。上一次癱瘓事故已經是好幾年前了,還是人員、設備等多種因素偶然巧合所致,以后不太可能了?!?NYISO的工作人員肯尼斯,在10月26日桑迪到來之前,曾自信滿滿地對記者表達著從容,“瞧,在漆黑的太空都可以看到,我們紐約的燈火輝煌!”
然而大規模停電還是發生了,供電網路的下游出了問題。紐約的地下,密布著龐大的電纜網絡。為了預防雨水對電纜的傷害,部分地鐵口曾進行過加高。但這種預防在“完美風暴”桑迪面前幾乎徒勞――類似的罕見風暴只在1991年出現過,那次風暴還沒有登陸。
大水漫灌進地底,最終泡壞了大量的電力設備,NYISO的網站上每天都更新著電力設施修復的狀況,城市居民們則每天感知著自己對于電力和能源有多依賴。根據2009年的數據,美國人均能源消費量是中國的4.5倍,而紐約更甚。
當加油站的油耗盡時,托尼離工作人員手中的加油嘴僅差五輛車的距離,這已經是他當天第二次的遭遇了?!斑@簡直是不可思議!這不該是上世紀70年代的事情嗎!”《紐約時報》引用了當事者的驚嘆。紐約政府不得已免除了部分石油運輸的稅費,還宣布每位市民可以在聯邦政府提供的加油車免費加十加侖的油。但政府系統焦頭爛額中的混亂出現了,當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告知市民這個好消息時,聯邦政府已經決定了那些有限的汽油應該優先為緊急車輛服務。
25%的通訊電塔倒下了,主要的無線通訊服務商Sprint失去了20%的網絡,T-Mobile失去了15%。破天荒地,幾大通訊服務商進行了第一時間的網絡的共享和合作,但手機依然顯得無力,風災去后,《紐約時報》驚嘆,路邊付費電話的春天來了。
如果說備用電池拯救不了手機只是折磨生活,那么備用發電機拯救不了醫院就是人命攸關了。
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發電機在桑迪過后沒能運作起來,“作為結果,我們必須把215名病人轉運到其他醫院。”紐約大學的醫生安德魯感嘆,“事情總是快速地往我們料想不到的方向發生。”
風暴一過,早已準備好的施工隊伍便奔赴前線進行維修,由于災難巨大,紐約與新澤西自身獨力難支,明尼蘇達等州的專業維修人員早已待命。金融街在這里,聯合國在這里,這個超級城市的癱瘓是不被允許的。
危崖上的城市反思
盡管美國媒體不吝批評甚至炮轟,美國政府還是趕著出臺了各種應對政策,例如:規定一輛車上必須乘坐三個人以上,以減少受災城市里的交通壓力;緊急籌備旅館以安置災民,雖然也會有人抱怨花錢訂好的酒店被莫名取消。
有人說,“睡覺前看到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在電視上忙碌,睡醒后還是看到他在那里忙碌”。在美國,災難面前的當政者有無法推脫的責任:做好了,沒人夸你;搞砸了,這將是你政治生涯抹不去的污點。
桑迪來之后,紐約市政府的網站信息發布實時且巨細不漏,打開GOOGLE地圖的鏈接,就能發現,哪些區域現在易發洪水,哪些區域比較危險,哪些區域比較安全,離你最近的避難所和紅十字醫療點在什么地方等等。
在特殊的時刻,政府并不能全派上用場。莫塔?奧吉特是哥大新聞學院的老師,她家里就收留了5個家里停電停水或者是家在外州而回不去的朋友。此外,人們去別人家洗澡乃至借住更是常有的事情。很多習慣在美國已經習以為常,包括災難面前沒有哄抬物價,包括災區發放物資時不需要核查就可以直接領走需要的東西。
人們在網絡里分享消防員穿著制服在洪水里拯救寵物的照片,并稱之為災難中的溫暖,沒有人會去指責“人還沒救完卻去救狗”。宗教團體和志愿者組織傾巢出動,以至于皇后區的一些避難所里,志愿者的人數比避難者還多。
風暴過后,如果你問城市里的居民,很多人會告訴你根本沒覺得什么。如果你看看數字,盡管桑迪選擇在人口最稠密的美國東北部地區登陸,但死亡的人數其實并不高:紐約市人口800萬人,因桑迪死亡41人,而上一次新奧爾良市人口118萬,因卡特里娜死亡59人。
但如果就此說“紐約人民從容應對”卻也未及全面,因為“紐約人民”只是一個想象中的共同體。
11月4日,“我們快要死了!快要凍死了!”住在紐約市較為偏僻的Staten Island區的多娜告訴來訪的官員,“趕緊把你們的卡車開到這里來,已經三天了!”
這是紐約市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但是災情卻沒有受到媒體和政府的及時關注,紅十字會等仍然不見蹤影。該區區長吉姆甚至憤怒地告誡居民,不要再把錢捐給紅十字會。
杰夫?伯里克是紐約的資深政治咨詢師,他對筆者說:“Staten Island是紐約市一個比較不重要的選區?!?/P>
曾經有人分析新奧爾良風災后果嚴重的原因之一是那邊主要是黑人區,但沒人可以確信Staten Island今天的遭遇也來自政治上的輕視,正如無法確信桑迪這樣的特殊風暴就源自全球氣候變化。
美國媒體開始把“城市如何應對天災”的話題延展到“城市及其背后的發展模式本身是否值得反思”上來。
受慣了寵愛的紐約,正在極端天氣面前無所適從,它傍水而建,依靠著港灣來輸送大量的油氣能源,而這種地理位置,又偏偏讓它在氣候變化面前風險倍增。
從艾琳到桑迪,“百年一遇”級別的風暴,紐約連續14個月里就遇到了兩次。如果說預防是基于過去和經驗,那么當未來變成不可預知的黑天鵝,城市又如何自處?城市規劃,如果沒有更宏觀的“文明規劃”和“文明反思”便難有作為。
令美國人吃驚的是,身為共和黨人的布隆伯格在大選前突然改變了主張,決定支持奧巴馬,理由是通過桑迪意識到了氣候變化的危機感。有人說,他看到了在救災、預防工作下面,某種更根本的東西,那種東西讓他超越了黨派的局限。但也有人說,那只是政治上順應形勢的表態而已,巨大的天災本來就把天平推向了重視大政府和社會福利的奧巴馬。
本文關鍵字: 查看更多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里文外商”創新打造文化小鎮樣板!2019-05-12
- ·特色小鎮的街道創新設計2019-05-12
- ·親子游新理念:自然+未來主義,農場+商業2019-05-12
- ·創造每年5000萬人流量神話的商業綜合體,長啥樣?2019-05-12
- ·用商業街景區化概念提升商業地產品質2019-05-12
- ·亞洲微電影藝術節助力臨滄旅游新突破2013-12-18
- ·褪色的搖籃 走進工業革命發源地伯明翰2013-12-10
- ·溫泉之旅 全球最奢華的十處溫泉療養地2013-12-10
- ·追著節日走 兜兜轉轉英國最棒圣誕集市2013-12-03
- ·泰國“醫療旅游”成熱潮警惕落入非法陷阱2013-12-03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