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具特色的臺灣休閑農業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臺灣農業由于受到快速發展工業和商業的競爭,開始步入明顯的停滯、萎縮時期。為了使農業走出國境,提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臺灣加快農業轉型,調整農業結構,使農業從第一產業向第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擴大農業經營范圍,從以產品為主發展農業擴大,發展農業服務業,包括旅游農業、休閑農業、農業運輸等。20世紀70年代末,臺灣農業出現了通過開放農園供游客品嘗,購買農產品的觀光農園。20世紀80年后期,觀光農園向內容更豐富的休閑農業發展,即不僅提供農產品,而且形成一個具有田園之樂的休閑區,這種“農業+旅游業”性質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既可發展農業生產、維護生態環境、擴大農業旅游,又可達到提高農民收益與繁榮農村經濟的目的。通過幾十年的發展,臺灣休閑農業已經突破傳統農業的范圍,成為將島內各地的自然、文史資源和鄉村生產、鄉村景觀相結合,融合旅游、餐飲等綜合經營的一項欣欣向榮的產業,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借鑒。
一、發展歷程
上世紀70年代末,觀光農園開始在臺灣地區出現。1983年,臺灣農政當局實施“發展觀光農業示范計劃”。農民建設觀光農園首先須向鄉鎮農會提出申請,并由所在縣政府及臺灣省農林廳和區農業改良場協同實地勘察,適者納入輔導對象,草擬計劃由省農林廳審核后編制年度計劃,再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撥給補助經費。1989年4月,“行政院農委會”舉辦了第一次“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對休閑農業的概念、思路進行了廣泛的研討,提出休閑農業的基本概念。即,利用農村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生產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民眾對農村與農業的體驗,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其經營管理的內容應包括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文化活動等3個層面。取得共識后,“農委會”通過省農會鼓勵各地農會、農民或各種經營主體申請經營休閑農業。1990年,臺灣當局農委會在“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中設立了“發展休閑農業計劃”,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加大了對休閑農業支持的力度。1992年12月30日,臺灣“農委會”頒發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1996年修訂并更名為《休閑農業輔導辦法》;1999年針對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又進一步對該辦法進行了修訂,提出設立休閑農業區及其基本條件。如:面積至少要大于50公頃,而且必須連接成片;必須有許多農民參加且受益;必須有當地農產品可供銷售;必須有美麗景觀可供觀賞;必須有豐富的農事活動可讓人體驗等等;并且要能維持農業本質以區別于一般游樂區等。為使休閑農業的發展能維持農業本質,“行政院農委會”對準備發展休閑農業的地點,聘請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與評估,通過詳細的規劃與設計,并由鄉村社會、社會心理、民俗文化、景觀生態、水土保持、森林、園藝環境工程、旅游觀光、農村建設、地政等各方面有關專家、學者及單位代表組成“休閑農業咨詢小組”,執行休閑農業規劃設計的決策咨詢。通過評審獲得核定的休閑農業區,均由“農委會”資助經費,經營主體亦提供配套資金。
臺灣農政單位現已劃定了休閑農業區21個,并且提倡一鄉一休閑農業區,“區”下設若干“園(場)”。到目前為止,臺灣島內共有鄉鎮級休閑農漁區46處,休閑農場45處、觀光農園385處、教育農園141處,市民農園56處;其中經過農委會核準的大型休閑農場21家、簡易休閑農場1家,幾乎遍及全島。
二、發展特點
臺灣發展休閑農業的主要思路,是利用農業及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將鄉村變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種功能的生活空間,滿足現代人對休閑生活日益擴大的需求。經過30年的摸索與發展,如今的臺灣休閑農業呈現出以下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單體的休閑農場和區域性的休閑農漁業區兩個層次、不同規模與等級的經營模式。板塊化、區域化整合,已經有了相當的成效。例如苗栗縣南莊鄉休閑民宿區,擁有近80家鄉村民宿,依托這些民宿,鄉里將具有百年歷史的桂花小巷開發成特色旅游街,帶動了客家特色餐飲、特色風味小吃、特色手工藝品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使游客來到這里之后,在體驗不同的農家風貌的同時能夠比較全方位地感受具有當地特色的客家文化。宜蘭縣也形成了梗坊休閑農業區、北關休閑農業區等區域化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達到一定的產業規模,具有區域特色;區域內部各個休閑農業經營單位,在資源、客源市場形成了相互帶動、相互補充的良好局面。
第二,從發展理念來看,臺灣的農業由第一產業拓展為第一、三融合的產業;把城市和鄉村建立起互動關系,由農業生產食品的功能拓展為教育、娛樂的功能。除了前幾年的“體驗經濟”理念之外,還出現了“分享經濟”的理念,即休閑農業經營者與游客分享鄉村生活,變“消費者為上帝”為“與客人首先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導“擁有不如享有”的消費理念。頭城休閑農場的創辦人卓陳明女士將現代農業的功能從“三生”(生產、生態、生活)拓展為“四生”,即增加了“生命的體驗”。
第三,發展措施井然有序,官、產、學各個部門各司其職,共同推進產業的進步。
1、政府的有效扶持是休閑農業快速發展的推進器
休閑農業在臺灣的發展較快,得益于臺灣當局的重視、支持與輔導。從“行政院農委會”、“農林廳”,一直到基層農會,都有專人負責。臺灣農政部門及地方政府在資金、技術上大力支持,在經營管理上予以輔導,在發展方向上予以規范,從而有力地推動了休閑農業的發展。臺灣政府認為,在農村勞動力外流、工資上漲、公害污染嚴重的不利條件下,休閑農業是一種既增加農民收益,又保護環境,并滿足消費者愿望的農業發展戰略。因此,臺灣的政府部門直接參與規劃和行動,由農政部門負責對休閑農業的管理和咨詢,提供補助經費和貸款,而且不失時機地出臺了各種相關法規和管理辦法,并形成了一整套申報審批制度,使休閑農業的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和程序化,有力地推動了休閑農業的發展。
2、學界的智力支持是休閑農業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
縱觀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走過了一條“業者摸索,學界引領,政府跟進”的道路,其中學界引領的作用最大。通過研究者的引領,經營者、管理者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將理論轉換為生產力,實現農業的精耕和休閑農業的永續發展。臺灣很多專家學者都十分關心休閑農業發展,他們通過不同的視角潛心研究和豐富休閑農業的理論,從休閑農業的意義、功能、形式到規劃,從組織、人力、教育解說到行銷策略和成本分析,從文化、社會、理念到環境設計,等等,研究得十分細膩。特別是在臺灣大學、屏東科技大學等院校,還專門開設了休閑農業課程,開展休閑農業教學研究,建立起一整套休閑農業的理論。專家、學者通過承擔大量的規劃、咨詢、調查、評鑒工作,為政府管理者、企業經營者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3、業者不斷加強自我學習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考察團所考察的這幾家農場,其主要經營者都在不斷地進修,有的還在職攻讀博、碩研究生。休閑農業的產品具有市場生命周期。面對不斷變幻的市場和口味各異的消費者,經營者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各項業務技能,才能不斷地開發出迎合消費所需求的新產品。例如頭城農場的傳統項目葉拓T恤,不斷有新的圖案推出,時常有新意,固定的客源可以不斷反復前來消費。金勇DIY農場每年都會增加新的番茄品種,將來自各國的西紅柿組合在一起的“聯合國西紅柿禮盒”,讓游客在一個禮盒中就可以品嘗到來自各國、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多種口味的西紅柿。
4、發育較為成熟的民間組織和完善的服務體系是產業健康發展的保障
無論是從臺灣還是大陸的發展經驗來看,在休閑農業發展的初期,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促進和引導,但是政府不能包辦一切,最終產業的進步要靠行業組織和良好的服務體系作為保障。服務體系包括營銷體系、培訓體系、行業自律體系等,關鍵是發揮農會、農業推廣學會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幫助農民轉型。如臺北市農會成立輔導小組,按照“一鄉鎮一休閑農漁區計劃”,研究臺北市20家市民農園轉為休閑農場的可能性。臺灣省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和臺北市農會聯合開展農業休閑旅游,還與全省100多家休閑農場結盟,推銷優惠休閑游。經營休閑農業者也成立休閑農業發展協會,相互交流舉辦共同活動,使休閑農業走向精細的專業化分工。
網絡平臺在臺灣休閑農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據臺灣民宿協會的“U-FUN民宿達人網”的統計,80%的客人通過網絡預訂。協會、農會還制作了大量的印刷品進行宣傳,并且負責業者培訓、行業自律的完善,在產業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推進作用。
第四,文化開發與休閑農業緊密結合,打造地方特色。
休閑農業結合當地文史資源才有豐富的內涵,這樣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經久不衰。臺灣休閑農業的經營者充分利用當地文史資源,民俗藝術,如草織、藤編、雕刻、手工藝品、地方舞蹈、戲劇、音樂和古跡史話、傳說,將過去和現實結合在一起,提升休閑農業的品位,使整個產業的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產品也出現了多元化,避免了產品在低層次上的雷同。例如南投縣信義鄉農會引入返鄉青年,依托本地的梅子特產,設計出幾十種特色產品,加以創意包裝,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農特產品和最受歡迎的旅游商品;屏東縣結合民族風情、傳統文化和農漁特產,在不同季節開展不同特色的旅游,推行農業休閑觀光活動。在宜蘭縣,廣大經營者將農業休閑、海上休閑和文化結合,舉辦節慶活動,使休閑和生活、產業相聯結,更具活力。
各地的名勝特產帶動休閑農業達到各具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競爭力。依靠當地自然環境、資源條件、農漁特產、構建不同特色的休閑農業,是發展休閑農業的關鍵。名勝古跡和名優特產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無形資產,與之結合,可以提高休閑農業的社會排名。
特產和特色觀光相結合,推動休閑農業、休閑漁業。屏東縣墾丁地處恒春半島南端,是有名的風景區,春季又是黑鮪魚回游墾丁外海的季節。結合休閑漁業,這里每年舉行黑鮪魚文化觀光為主的春游,展銷黑鮪魚、油魚子等海鮮產品。屏東還結合農產品收獲期,將農業特產如黑珍珠、香蕉、鳳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觀光計劃中,帶動觀光和休閑產業的發展。臺東特產的旗魚,能加工成多種食品,臺東縣計劃將產業、觀光、餐飲、民宿等業者結合起來,舉辦旗魚節,推動發展休閑漁業。
三、對北京休閑農業發展的啟示
(一)對行業管理者的啟示
1、無論是協會還是政府部門,要樹立積極鼓勵發展休閑農業的信心
臺灣土地狹小、勞力成本高,加入世貿組織后又面臨質高價低的外來農產品沖擊,如何加快轉型、提高競爭力已成為臺灣農業發展的重大課題。發展休閑農業是重要的出路之一。扎根于本地的生態旅游及休閑農業具有“非貿易”的特性,不會受到農產品進口的沖擊。同時,臺灣地理環境特殊,山、水、人文等資源豐富,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巨大潛力,因此發展休閑農業成為臺灣農業轉型的一項重要政策。面對“入世”挑戰,臺灣農業加速向“精致化的初級產業”、“具高附加值的食品產業”及“具特色之休閑農業”方向轉型。為此,當局加強了農漁村的各種軟硬件建設,改善農漁村生產、生活及景觀環境,擴大推動農漁村園區計劃,構建連貫島內各地的休閑農業旅游網絡,營造便利、舒適的休閑觀光環境。
北京市的農業發展,面臨著和臺灣相似的狀況,而且具備自然與人文資源、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地提出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主要的產業載體之一就是休閑農業。休閑農業如欲長期化、深度化發展,應認真、科學、準確地吸收、消化臺灣經驗,結合北京市的實際,將首都的休閑農業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高度。
2、政府規范十分必要,而且應與時俱進、不斷完善
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政府進行的規范非常重要,否則產業發展的路子會走偏。臺灣地區公布的《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列出規劃休閑農業區的條件,除了具有農業生產和農村文化資源外,必須要有“豐富之田園及自然景觀”和一定的面積(屬于非都市土地的面積在50-300公頃之間,屬于都市土地的在10-100公頃之間)。休閑農場可分設“農業經營體驗區及游客休憩區”。農業經營體驗區作為“農業經營與體驗自然景觀、生態維護、生態教育之用”;在區域內只能“搭建無固定基礎之臨時性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建筑物。休閑農場面積在3公頃以上的非山坡地或10公頃以上的山坡地,除可設立農業經營體驗區外,還可設置游客休憩區,但面積限制在農場總面積的10%范圍內。休閑農場的設施應符合經營休閑農業的目的,以“無礙自然文化景觀為原則”,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過10.5公尺,不超過三層,對住宿設施,建筑物設計等均有規定。這些限制都是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景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休閑農場有一個美好寧靜的田園景色,使游客擺脫城市喧囂,身心安寧,融入自然。因此規劃休閑農業,生態環境自然美是首要考慮的因素。
北京的休閑農業經過了近十年的飛速發展,涌現出多種多樣的經營模式,已經到了規范發展、提升品質的時期。主管機關的管理應該跟上實踐的發展,針對不同的經營業態不失時機的推出相應的新規范和新標準。新規范和新標準應該在整個行業的發展中起到關鍵性的指導作用,充分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的積極性,使產業的發展獲得持續的內在動力;而不是靠行政命令來決定民俗旅游村、觀光農業園區的投資、建設、經營。
3、鼓勵休閑農業多元化
無論是發展類型、運行機制、組織形式還是投資渠道,都要多元化。例如,臺灣農政單位通過鼓勵“青年返鄉”,使一大批接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的青年人回到農村從事休閑農業的經營開發,使整個產業的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產品也出現了多元化,避免了產品在低層次上的雷同化。例如南投縣信義鄉農會引入返鄉青年,依托本地的梅子特產,設計出幾十種特色產品,加以創意包裝,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農特產品和最受歡迎的旅游商品。
4、積極培育民間組織的發育
政府一方面不能越位,另一方面不能缺位。政府應該集中精力在資源普查、法律、法規、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做基礎性、促進性的工作,而把其他工作交由民間組織自己完成。
5、休閑農業宜區域化發展,走成片開發的道路
休閑農業必須有一定的規模才能形成景觀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才能由點成線、成片,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兩日至多日的旅游產品組合,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要選擇一些經營單位較為集中、經營類型較為齊全、產業聚集效應較為突出、市場認知形象較為明確的區域(以鄉鎮為單位或者跨鄉鎮的區域)進行綜合規劃、協調發展、整體宣傳,建設特色鮮明、產品豐富、設施完備、服務周全的主題性鄉村旅游目的地。在區域內部,通過行業協會、旅游公司、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等形式,引導當地休閑農業經營者按照“自愿、聯合、規范、自律”的原則聯合起來,對內統一服務標準,完善競爭機制,強化行業自律,避免出現惡性競爭;對外統一媒體宣傳,并劃撥專項經費制作光碟、休閑農業旅游指南以及舉辦休閑農業推介活動,打造品牌。
(二)對經營者的啟示
1、引入文化創意,開發農業創意產業
旅游既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活動,又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活動。旅游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中的“質”,要想使旅游區對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須重視對農村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用一定的文化差異來滿足游客高層次的旅游需求。經營者要深入挖掘農業產業文化和鄉土原生文化,深層次、多方位開發設計適銷對路、具有鄉村特色的產品,以做到“人無我有”或“人有我優”、“人優我特”。考察團在臺灣南投縣信義鄉農會、臺東縣農會看到,農產品經過文化創意產業的介入開發,其品味和價格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成為當地頗受歡迎的旅游紀念品。
2、促進傳統民間手工藝在鄉村的復興和活化
一些手工藝,如剪紙、布貼畫、扎風箏、草編、泥塑等,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將這些手工藝引入民俗旅游村,既促進了民間手工藝等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發展,又豐富了鄉村的文化生活,還為鄉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參與的體驗型項目。
3、開發體驗型產品
體驗性產品具有放松、懷舊、傳統、低技術和無競爭的特點,主要活動包括散步與漫游、野營、釣魚、觀光、劃船、節慶旅游、騎馬和農游。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反映為干農家活、參與休閑活動、體驗型餐飲、體驗舊時期鄉村生活和鄉村閑住。
(1)經營者要為游客提供生產性知識講解。使游客在參與干農家活的同時學習鄉村知識,豐富體驗經歷,滿足游客的求知心理。在經營中,要高度重視導游和講解員的培訓。
(2)拓寬思路,在自助燒烤、垂釣、采摘、打獵等的基礎上豐富體驗型餐飲的種類。
(3)開發度假型產品(例如分時度假),為游客提供古樸、舒適的氛圍。
(4)在體驗型產品中注重文化含量。體驗性產品和文化性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交叉的,即文化體驗型產品。它是指游客親自從事各種農事活動,或深入農村家庭體驗家庭生活文化,或親自參加某種手工藝品制作,或參加各種民俗風情文化活動。這種模式可以使游客和當地居民之間產生一種深厚的感情,及至交友,從而提高游客的重游率。
4.加強經營理念的創新
臺灣休閑農業的業者,在經營理念上,對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變“奉為上帝”為“廣交朋友”;變單純推銷旅游產品為倡導新的消費理念――擁有不如享有。這些對于北京的同行,很有借鑒意義。
(三)對研究人員的啟示
1、休閑農業的服務行業彩色甚濃,人的因素第一位??蒲性核难芯亢腿瞬排嘤栆訌?。教育、科技部門應把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起來,為此建議在市屬大學盡早設置專業課程進行專門人才的培養。
2、研究要與實踐緊密結合。專家、學者應該積極參與到企業經營的管理咨詢中去,通過培訓和再教育,和企業經營者建起密切的聯系,做到“理論研究不空泛,實踐發展不盲目”,兩者相輔相成。
文/劉軍萍文化陳奕捷(北京觀光休閑農業協會)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長隆德莊園如何撬動最美旅游區2013-10-21
- ·河南黃金周自駕游、農家樂呈上升“井噴”狀態2013-10-21
- ·包頭市迎合市場打造休閑農莊2013-10-14
- ·天津濱海新區多種形式投資發展農家休閑游2013-10-14
-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休閑農業研討會召開2013-10-08
- ·《旅游法》賦予游客四大法寶2013-10-08
- ·十月望城:全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論壇2013-09-22
- ·山東:鄉村旅游打造田園度假新生活2013-09-22
- ·順德長鹿農莊夜場活動啟動2013-09-16
- ·京城悄然興起市民到農莊訂蔬菜2013-09-09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