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skr人,探索城市規劃與高溫背后的聯系
經歷了曠日持久的高溫,南北方“蒸烤雙拼”攜手,熱出freestyle,熱skr人。城市的高溫與城市規劃、人口規模、工業化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等有著密切的聯系。針對城市發展面臨的氣候問題與挑戰,需要采取相關的城市規劃行動予以積極應對。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據了解,因為今年夏天北極冷空氣南下勢力偏弱,加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異常偏北、強度偏強,在其控制下,易出現高溫悶熱的天氣。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大城市中,重慶、長沙、武漢表現最為“突出”。其中,重慶熱的最持久,7月高溫日達20天,不僅白天熱,晚上也不“打烊”,堪稱“火爐王”。
“火爐”城市知多少
中國“火爐城市”經歷了多次演變,衍生出多個版本。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最早也流傳最久的版本據說出自民國,包括重慶、武漢、南京,被稱為“三大火爐”;后來加入了長沙,變成了流傳最廣的版本:重慶、武漢、南京、長沙“四大火爐”。2012年,國家氣候中心專家根據1981年到2010年間的氣象觀測資料,綜合分析我國主要城市的炎熱指數、極端最高氣溫、高溫日數、夏季平均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等要素,得出了近31年全國夏季炎熱程度靠前的10個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分別是:福州、重慶、杭州、??凇㈤L沙、南昌、西安、武漢、南寧、廣州。
不管版本怎么衍變,在各種版本中,重慶成為唯一榜榜有名的城市,的確不虛火爐之名。其它上榜城市,不管是長沙,武漢還是南京,全都是長江中下游流域,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容易出現持續高溫。相反緯度更低的廣深一帶,因為靠海而降雨充足,很少出現在火爐城市的排行榜上。
不過不管哪個版本的火爐名單,都會與不少人的感知不吻合,這是因為它至始至終都是一項民間的評比,缺少科學統一的統計口徑,“火爐”城市一直沒有確切的定義和科學的標準。
城市規劃與區域經濟對“火爐”城市的影響
火爐城市往往也是交通樞紐。有觀點指出,民國時期的人口流動低,得到公認的火爐城市,一定是關鍵性的交通樞紐,外來人口聚集或者途經。如果是閉塞之地,所謂火爐,也只是各地民眾自說自話而已,不會形成共識。那時候交通和商貿對水運的依存度很高,而重慶、武漢、南京老三大火爐,全都是長江沿線重要的碼頭城市,也形成了有名的商埠。加上這些地方夏季溫度本來就高,往來貿易的商販口耳相傳,將酷暑的情況帶到全國各地,才會形成火爐一說。
火爐城市也是經濟地位的體現。有觀點指出,區域經濟對城市溫度的影響,被科學證明屬實的熱島效應,也提供了一個解釋。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帶來了兩個巨大的改變:人口密度提高;土地功能改變。人口聚集區,相應的建筑密度也高。高樓阻擋了空氣的流動,加劇了熱島效應。此外,人口密集之地,經濟生產也更密集,比如尾氣排放量更大,這也被視作溫室效應的重要源頭。隨著土地功能的改變,植被減少,硬化的地面取代土壤,工廠取代森林。城市化越高的地方這種改變越大,溫度的變化越是明顯。
重慶(圖片來自攝圖網)
比如,有觀點顯示,重慶市主城區地表溫度平均值,從2000年7月到2016年8月增加了5.72℃。
武漢(圖片來自攝圖網)
另一個相反的例子是武漢。作為老三大火爐之一,這幾年武漢基本很少擠進高溫排名的前四。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這幾年大力推動綠化和還湖,數據顯示,1997年至2011年,武漢建成區綠地面積由5270公頃,增加到了16347公頃。
可見,城市規劃和經濟發展水平,通過人口、工業化等對火爐程度密切影響。另外,隨著經濟要素在區域內的高度聚集,這種影響還可能通過城市群體現出來。
氣象學家研究發現,隨著長三角城市群不斷擴大,區域性熱島迅速擴張,改變了極端高溫事件的時空分布。比如上海,1978年以后,高溫極值不斷刷新,從37℃到38℃,直到突破40.5℃。
恩施(圖片來自攝圖網)
這些年流行的十大避暑圣地,也遵循同樣的邏輯。決定城市避暑知名度的,除了氣溫低的基本自然條件外,交通和發展水平也是重要因素。比如恩施,隨著宜萬鐵路的開通,背靠重慶和成都的優勢充分顯現,這些年才能夠成為火熱的避暑圣地。
“火爐”城市的城市發展之路
“火爐”城市的說法,在某些地方逐漸沒那么流行了。對于現代人來說,尤其是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高地區,御熱能力大大提高。比如空調公交基本取代了像悶罐子一樣的公交車,而冷氣十足的地鐵,提供了更舒適的出行。但有觀點認為,大量空調排出的熱氣更讓路人苦不堪言。
公共交通體系的完善,在居住區、商業區和住宅區提供了無縫的接駁。打車軟件能讓你在網約車到來時,再穿過暴曬區,鉆進空調車里,而不用像過去一樣頂著太陽在路邊手招出租車。另外,像外賣這種平臺的崛起,讓人們更多可以待在室內生存,感受室外酷熱的時間其實減少了。
這些同樣是城市發展水平的體現。有觀點認為,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區,熱島效應更顯著,室外氣溫可能更高,但御熱能力提升,讓我們忘了身處火爐。也有觀點認為,隨著城市多中心的出現,以及未來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城市熱島效應也許會減弱。
(圖片來自攝圖網)
在當前我國城市發展面臨的氣候問題與挑戰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通過采取相關的城市規劃行動予以積極應對顯得尤為迫切。有專家指出,應對氣候問題的城市規劃工作重點應包括:從戰略高度進行應對氣候問題的城市規劃機制上的頂層設計,加強氣候適應性城市規劃技術方法的研究,將應對氣候問題的目標與措施納入城市規劃編制體系,推進應對氣候問題的規劃理論方法技術的教育教學工作。
專家建議,城市規劃與設計在應對氣候問題方面主要涉及的空間要素包括:城市形態和布局結構、城市交通與基礎設施、城市綠地系統以及城市公共空間等方面。就具體的應對氣候問題的規劃行動而言,可設定三個目標,一是減緩宏觀氣侯變化,二是適應地域氣侯特征,三是改善城市微氣侯環境?;谶@些目標,結合城市規劃與設計可調控的空間要素,提出相應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具體建議。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2016-02-22
- ·新形勢下如何編制地方旅游“十三五”規劃2015-07-27
- ·林峰院長談2014房地產發展趨勢系列之一:2014將迎來房價走勢“分2014-02-08
- ·旅游引導的小城鎮典范――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城市總體規劃2013-02-27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