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開發是最近比較火熱的話題,新城開發需要怎么做呢?
研究國際國內新城開發案例發現,新城開發可歸為3+5模式:即按地理空間劃分為遠郊新城、近郊新城和城中新城三大類,按發展驅動力則分為居住新城、產業新城、交通新城,行政新城以及都市副中心五大類。
遠郊新城開發:
遠郊新城的特點是避免在城市邊緣地帶開發,通過征購低地價的遠郊農地以降低新城開發成本。二戰后,倫敦的新城建設便采用了這種模式。當時在倫敦外圍共建了11個新城,吸納人口180萬。這些新城平均距市中心50-80公里,中間通過綠化帶隔離,并由政府成立新城開發公司主導新城建設,致力打造工作和生活相平衡的獨立新城。
盡管新城在空間上與倫敦保持較遠距離,注重獨立性,但在經濟功能上卻與之形成互補。但新城最終并沒達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部分人要去倫敦等大城市就業,周邊城市的人也跑來新城就業,獨立自主的生活設想在實踐中被證明過于理想化。
近郊新城:三種發展路徑
與遠郊新城開發相比,近郊新城離中心城市近得多。這類新城開發有三種模式:法國模式、美國模式和澳大利亞模式。法國近郊新城一般離中心城市20-40公里,在半城市半農村地帶開發。與英國新城保持獨立不同,近郊新城注重通過多種便捷的交通方式來從空間上保持與中心城市聯系,并布局多種功能,實現綜合開發。
美國模式,也稱為邊緣城市模式。其首要特點是并不獨立于中心城市,而是與之一起組成多中心的大都市圈;其次是低密度地開發建設,辦公樓、住宅都位于綠地環繞的空間之中;對外交通則以高速公路和小汽車為主,公交體系比較滯后(人口的低密度是其原因之一)。目前,邊緣城市已成為美國中產階級的主要居住場所,但隨著人口的增長,交通擁堵等城市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澳大利亞的郊區新城開發在布局上與美國類似,但為防止新城開發無序蔓延,新城由政府做出總體規劃來引導城市發展,以避免純商業行為帶來的不良影響。在新城開發建設上,強調在原有城鎮基礎上進行發展,提高土地的利用強度,進行高密度的辦公、居住開發,始終堅持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公共交通體系建設。同時,為避免新城開發對中心城市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政府限制了部分郊區產業的發展以及城鎮的規模。
城中新城:舊城的破繭重生
城中新城,即對老舊城區進行大規模更新改造而重新繁榮起來的城市片區。在城市形態趨于成熟的發達國家,都市更新計劃十分普遍。郊區新城的興起、舊城的衰敗是促使城中新城誕生的直接原因。
舊城重建,對衰敗城市肌理進行重新塑造,對市政配套進行改造完善,重新恢復了原有的城市功能,增加了中心城市的吸引力。目前由都市更新而誕生的城中新城,其發展思路已由簡單的"拆舊建新",只關注建筑物的形態更新,轉變為以人為本、強調多樣化,繼承城市文化,新城開發在一個系統框架下平衡工作、生活和發展的有機更新過程。城中新城的樣本當屬日本的六本木,這片原來由狹窄街道和擁擠建筑構成的區域,經過長達17年的籌備改造,已經成為集多種功能為一體的超大型復合都會社區和東京重要的商務區之一。
新城開發不應都是居住用地
新城開發猶如白紙寫字
這種以區域、板塊為代表分別建設、開發的新城開發模式,有利于城市發展。城市發展需要有生長點,而這些板塊、新城各自都具有自身的特點與優勢,這樣以地理區位為劃分依據,使得每個新城都具有可識別性。形象地說,這些新城開發建設就猶如在一張白紙上寫字。因為與舊城區改造工程相比,新城的建設,不存在拆遷改造等一系列問題,開發成本相應較低,比較適合高起點的規劃和建設要求。
產業用地與居住用地應相互穿插
"象湖新城近幾年推進速度確實比較快,外貌改變很大。由于是成片開發的模式,所以規劃思想得以相對統一,也得以順利實現。"趙海云認為,成片開發是一把雙刃劍,一邊帶來了規?;贿厡е赂鞯貕K開發的個性化不強;而且各樓盤"各自為政",對整個地塊功能區的實現不利,使得這個以"休閑居住"為主題的區域在逐漸成形之際,與城市對接方面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在象湖新城,我們現在只看得到一片片的樓盤,一個挨一個。但是生活不是光有一套房子就夠了的,孩子要上學、老人要看病,生活缺不了柴米油鹽。"趙海云說:"毫無疑問,象湖新城在規劃之初肯定是規劃了醫院、學校、超市等配套設施,但幾年過去了,我們卻什么沒瞧見。現在的情況是,規劃我們看到了,但這些配套由誰來運作卻不清楚,引進的會是什么層次的醫院、學校等我們也不得而知,光看著規劃圖上的東西畫餅充饑。"
趙海云認為,這些以新城開發的區域,在規劃時都應該留有多種產業用地,來與居住用地交互使用,這樣才是科學的規劃。"尤其是要布局第三產業、文化、休閑、娛樂等類型產業。這些產業的布局與完善,更能與居住區相吻合。而且這些產業的出現與繁榮,既滿足住戶的需要,更能為地方財政增收,可謂一舉兩得。"
保護原生態才能體現地塊價值
"象湖新城區域內的微地貌、微地形,是象湖周邊良好區位因素的重要表現之一,這種有水有坡有起伏的天然地形最適合于休閑娛樂。"他建議,有關部門應及早介入,將之保護和正確合理的開發利用,從而提升區域內的品位。"我們堅決反對以開發為由,將原有的微地貌填平改造,這樣一來,其原生態的景觀已經不復存在了,面對著一堆人造景觀,哪里還有原生態可言?只有保護原生態,才能發揮區位的優勢,才能體現這個地塊價值。"
英國郊區新城開發經驗
1、開發思想:分散人口、工業和就業
英國郊區新城開發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新城開發理論起源于阿伯克比(Patrick Abercrombie)在1940年完成的大倫敦規劃。該規劃的主導思想是分散人口、工業和就業。該規劃建議把倫敦區域分成四層:倫敦管理郡(倫敦城市之核心)、內城、郊區(城市建成區外圍的居住區)和農業區。這四層的地帶形狀是以倫敦市區為核心地帶為圓心的同心環狀。規劃設想,郊區地帶保持原狀,在農業區建立8個分散的新城吸收內城分散出來的人口和工業。
2、新城開發模式:新城開發公司
新城開發由新城委員會指導下的開發公司開發:
新城開發的一般原則是:(1)新城應該自給自足;(2)新城應該能夠平衡就業和生活,保證新城居民能就地生活和工作。
在新城委員會的指導下,新城開發公司的工作包括:
①編制要開發的新城的總體規劃;
②在總體規劃批準后,通過簽約或強制的形式購買土地;
③對土地進行管理和預留;
④在新鎮范圍內建造住宅、學校、工廠和公共的商業服務中心;
⑤負責提供供水、排水、電力、通訊等新城基礎設施。
新城開發公司是獨立于地方政府的機構,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是協作關系。
3、新城開發發展迅速
到70年代中期,英國已經先后建立了33個新城,其中11個分散在倫敦外圍129公里周長范圍內。11個新城的總人口為180萬,遷入2009個新的工業企業或其他性質的公司,這些公司、企業提供了18.8萬個就業崗位。每一個開發的新城都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水、電、氣、道路、公共交通、步行街等)。
90年代以后,新城趨向更大規模發展。根據英國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估計,世紀末英國的新城人口規模會在43萬人左右。
4、新城住宅,工業及設施的布局特點
(1)新城開發的住宅
新城開發的初衷是吸引人口,為此,新城規劃在住宅形式和密度方面強調住宅對居民的吸引力。新城的建設是以工廠化施工的方式進行的,許多居民的房子是租的。新城開發公司鼓勵特殊人群來新城居住,如老人、單親家庭等。同時開發強調住宅區的各類綠化和景觀。
(2)新城開發的工業布局及就業
1)工業布局。為避免新城形成上、下班交通擁擠,新城開發規劃一般把企業用地分置幾處,開發公司通常先統一在選定地點造好標準廠房,然后向企業出售。企業也可以自行建造廠房,但必須在開發公司準許的地點。
2)就業。為增加就業,英國中央政府的工業部在考慮工業項目時,優先把相應的工業項目安置在大城市周邊的新城。新城為吸引國家和私人投資也向企業提供優惠條件。如,新城開發公司可以向企業職工提供低價住房等。
(3)設施布局和土地預留新城的布局采用分散布局,在一個新城內,分別設置幾個類似的副中心,然后,利用綠帶連接在一起。在城市的幾何中心處,設一個中心城,副中心與之都有聯系。新城開發成一個小城市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中心城是一個核心,許多重要公共設施都設在那里,但副中心能基本滿足就業、居住、購物之需。
新城規劃的另一大特點是,預留大面積未開發的土地,以便進一步開發。平均每個新城預留20%的土地以備未來新城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