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規劃:村莊分類發展五大路徑
分類推進鄉村振興是順應村莊發展實際而提出的村莊就地城鎮化及鄉村現代化理念。村莊分類發展的本質是分類促進鄉村現代化和就地城鎮化。
綠維文旅基于多年村鎮研究及實操經驗,綜合村莊的空間分布、產業發展水平、人口規模、區域環境等因素,將村莊發展歸納為城市化結構、小城鎮結構、中心村結構、特色村結構和其他多樣化結構五種類型。
村莊分類發展的五種模式,在發展層次上層層遞進,加上多樣化組合模式,形成村莊分類發展即就地城鎮化的五大路徑。
(一)城市化模式
城市周邊村莊社會經濟及空間發展要經歷融合——配套——發展3個階段,三個階段層層遞進,逐步完善發展。
圖 村莊城市化示意圖
1.融合階段:融入城市發展,促進城鄉統等
(1)發展戰略融合
一般來說,中心城市的戰略發展規劃在產業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都對近郊地區發展做出了原則性指導。因而,近郊村莊在發展戰略上應注重體現“都市圏一體化”意識,主動接受城市輻射,依據城市區域分工,合理確定符合自身經濟發展規律的戰略、方針、政策和職能定位,以加強自身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2)空間功能融合
一是要打破村莊行政區劃限制,加強與城市邊緣建設用地功能的銜接,突出集約節約用地理念,統籌安排、功能互補、協調發展。二是拓展區域綠色空間,將村莊的綠色空間納入到整個區域的綠色空間建設中來,有效補充和拓展區域綠色空間,充分利用和保護村莊綠色空間的同時,為城市提供生態屏障,為市民近郊出游提供活動空間。三是控制生態廊道,針對對區域具有重要影響的共同生態廊道,要統一協調各城鎮規劃,嚴格控制廊道兩側建設,保障廊道的暢通及可持續發展。
(3)交通網絡融合
交通網絡融合是城鄉統等發展的基礎。城市通過構筑區域性交通網絡,發揮基礎設施引導作用,創造集聚條件,推進區域城市化進程。村莊在交通建設過程中,其線形、斷面、建設水平等方面應與城市有機對接,促進人流、物流的順利暢通及城鄉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
(4)基礎設施融合
村莊基礎設施的規模、布局一般不是很完善,制約了其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在區域層面上應實現與周邊城市基礎設施的共享共建,是近郊型村莊發展的必然選擇。
2.配套階段:服務城市經濟,轉變農村生產方式
城市周邊村莊在產業發展上立足于服務城市經濟,應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增加非農業就業機會,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換。一方面,村莊要加強農業自身的發展,開發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中心城區企業生產提供原材料及加工配套產品,向企業提供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面,村莊可發展民俗生態體閑旅游業,為城市居民提供閑暇生活空間。具有強帶動性的旅游業能有效促進以農業為基礎的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推進形成“產供銷、旅工農、科工貿”的產業化生產體系,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優化。
3.發展階段:借助城市優勢,增強發展動力
中心城市具有吸納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內聚力,能夠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調整優化資源配置,使地理位置、生產要素及產業結構不同的各等級城市承擔與其相適應的經濟功能,實現單個城市無法達到的規模經濟和集聚效益,從而降低發展成本,提高經濟效率,促進區域共同發展。
近郊村莊要善于利用城市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的社會經濟:一是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憑借城市雄厚的資本、先進的科研技術和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力資源,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二是加強區域分工協作,優化資源分配。憑借城市的市場、信息優勢,實現生產要素高效流動。按照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合理的分工合作,促進資源分配和產業布局的合理化,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三是有效承接產業轉移,壯大工業經濟實力。城市在區域化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和拓展。一方面是城市內部產業結構的優化,部分產業需要外遷;另一方面是城市職能的拓展,都市區內出現新增產業。無論是外遷產業還是新增產業都需要通過區域協調選擇合適的發展空間,從而應抓住機遇、吸引承擔適合其功能定位的產業轉移與城市統籌協調發展。
(二)小城鎮模式
小城鎮模式在規?;同F代化的層次方面稍低于城市化模式,是城市化模式的低級階段,其形成和發展路徑與城市化模式相似,村莊同樣要經歷融合——配套——發展3個階段。不同之處在于,小城鎮模式中的城鎮對村莊的帶動作用弱于城市化模式中大中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小城鎮模式中的城鎮之于村莊更多的是相互間的融合及互促發展。
1.村鎮融合,形成產居一體結構
村鎮融合要綜合考慮城鎮化、工業化和村莊自身發展需要,是基于土地融合和空間融合之上的產業融合、居住集中、基礎設施互通互聯、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村鎮融合要求在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在治理上體現城市水平,逐步強化城鎮綜合發展能力,形成適應于城鎮化的適度規?;漠a居融合模式。
2.互助互促,就地城鎮化
城郊村及縣城周邊村莊要具備配套城鎮發展的地理區位、農業資源及生態環境優勢,有城鎮化的天然條件。而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及社會化商業服務設施條件較好,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服務業相對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土地整理、搬遷撤并等措施,農村可以為城鎮置換出更多的建設空間;通過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可促進當地農業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生產,為城鎮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促進城鎮社會經濟發展;城鎮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商業化設施,進一步改善城鎮人居環境、社區管理與服務質量,促進區域城鎮一體化發展。
(三)中心村模式
集中化大村落模式是相對于城市的廣大村莊,基于現有村莊資源整合,按照搬遷撤并、集聚提升、特色保護的思路,通過空間重構、功能轉型、產業復興、人口回流、用地優化、文化活化等方式形成的一種鄉村現代化模式。
圖 集中化大村落發展路徑
1.村莊搬遷撤并階段:土地、人口等要素整合
(1)需要搬遷撤并的五類村莊
人口規模小,人口流失嚴重的村莊——一些現狀人口規模不足100人的小型自然村,和一些由于人口遷移漸漸空心化的村莊,這樣的村莊不具備發展建設條件,理應搬遷撤并。
基礎設施極其差的村莊——這類村莊因處于深山老林或荒漠化地區,村民的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交通、水電、通訊、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嚴重缺乏,也不具備發展條件,也應被納入搬遷撤并范圍。
生態環境脆弱的村莊——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由于歷史淵源及生活需求,很多村民自出生就生活在這些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地區,而隨著人口大量增長和經濟快速發展,這些地區原本脆弱的生態系統已經嚴重超負荷,如廣袤的青藏高原,近年來因過度放牧導致生態退化,許多物種瀕危。這些生態環境變化明顯的區域,將被納入搬遷撤并范圍。
自然災害頻發的村莊——這類村莊因常年有自然災害發生,嚴重威脅村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所以,這類村莊將會被納入搬遷撤并計劃。
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如建設軍事項目,納入活水源,自然、文化等保護區的村莊,也將會被納入搬遷撤并范圍。
(2)應予以保留和擴大的四類村莊集中居住點
現狀人口規模比較大的村莊集中居住點——一般參照《村鎮規劃標準》中的村鎮規劃人口規模分級標準來劃分村鎮等級。在具體規劃和實施時,會按各規模村莊在區域中的比例情況來確定予以保留的人口規模村莊。
產業優勢明顯的村莊集中居住點——村莊種養業優勢突出或二產、三產產業基礎較好的村莊集中居住點,一般應予以保留。
自然生態優勢突出的集中居住點——生態環境優美、田園風光秀麗的村莊,具備發展生態觀光、休閑農業、康體運動、養老服務等綠色產業的天然基因,應當予以保留。
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的集中居住點——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發展需要特別保護的村莊類型。
(3)土地、人口、資源等要素整合
村莊搬遷撤并本身是土地、人口、生產資料等要素的重新整合,不僅涉及到空間層面的土地整理、人口遷移、住房、生產資料等的簡單搬遷,還涉及到拆遷補償、新建補貼、基礎設施補充、公共服務完善、生態保護、社區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因而,在搬遷撤并時,要因村而異,分期推進。近期遷建生存條件極度惡劣類的村莊,逐步遷建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的村莊,引導遷建人口流失嚴重及緊鄰城鎮規劃建設區周邊的村莊和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特別小的行政村。對位于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村莊,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以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可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生態宜居搬遷、農村集聚發展搬遷等方式,實施村莊搬遷撤并,統籌解決村民生計、生態保護等問題。
2.集中化大村落形成階段:五大提升
為保障村莊集中居住區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推進鄉村現代化,需要以集體建設用地為依托,全面完善以國家大型基礎設施、道路交通、水電等為依托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民居住條件、產業發展水平、農村公共服務條件和農村社會商業化服務條件,形成相對集中的居住結構、產業發展結構和公共服務結構,合理配置社會商業化結構,這五個方面相互配合,形成村莊分類發展的引導結構,其中也包括集中化大村落結構的形成。
(四)特色村模式
歷史文化特色村、民俗風情特色村、自然風光特色村、產業經濟特色村等是鄉村振興特色化需要保護的四種類型。特色村的形成發展,首先要找準特色村莊的特色優勢,明確開發和保護重點。
1.以保護為前提的生態與文化特色村模式
對于有生態、文化特色的村莊,要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盡量保持村莊的完整性、原真性和發展的延續性。要切實保護村莊的傳統選址、風貌、格局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全面保護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等傳統建筑。要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態和傳統習慣,加快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
2.以產業升級為內容的產業特色村模式
對于產業特色類村莊:一要強化新科技應用,推廣應用農業生產新技術、農村節能新材料,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營造農村宜居式環境;二要放大特色優勢產業,以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宜居為核心目標,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營,放大自身特色產業資源優勢,形成現代、生態、高效的產業經濟發展模式;三要培育新型經濟業態,以優勢產業為基礎,培育農村物流業、電子商務業等,拓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業態。
(五)其他結構模式
西部山區和丘陵地區復雜的地域環境及資源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區域的村莊在空間布局、地理區位、人口規模、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從而決定了村莊發展的多樣性。
村莊的多樣化結構模式是按照就地城鎮化和鄉村現代化的發展思路,結合復雜地域村莊發展現狀情況,以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居住條件、公共服務及文化等五大內容提升為指導,形成該區以自然村莊、特色村莊、集中化大村落(中心村)、建制鎮或特色小鎮等為內容的多樣化多層次結構模式。
圖 西部地區村莊的多樣化發展路徑
綠維文旅基于多年村鎮研究及實操經驗,綜合村莊的空間分布、產業發展水平、人口規模、區域環境等因素,提出村莊規劃五大要求以及“1+6”規劃體系,推進村莊分類形成適度規?;?、特色化、現代化的鄉村發展結構。(詳見《村莊分類布局規劃:五大要求與“1+6”規劃體系》)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村莊規劃:村莊分類發展路徑與布局規劃2019-03-15
- · 村莊分類布局規劃:五大要求與“1+6”規劃體系2019-03-14
- ·魏小安|全域旅游發展重點在城市 基礎在鄉村2019-03-13
- ·發改委等13部門18項舉措力促鄉村旅游提質升級!2019-03-13
- ·鄉村旅游再獲政策紅包!國家鼓勵為貧困地區編制規劃2019-03-13
- ·全國村莊規劃大提速!縣域村莊布局規劃兩年完工2019-03-13
- ·鄉村旅游如何盤活閑置資源?2019-03-07
- · 民宿“桃逸”的浪漫2019-03-05
- ·農業農村部:深入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2019-02-25
- ·直擊粵港澳大灣區,一圖讀懂投資機遇2019-02-25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