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打造牡丹江市旅游新名片
東北網1月11日訊 近年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物質需求的日趨滿足,人們的旅游消費需求也越發多元化。資源依賴性弱化、功能主題性強化,使文化旅游產業風頭無兩,文旅項目開始在資源地、城市郊野、城市內部擴散。而城市間高速交通網特別是高鐵的建設,更縮短了人們去往旅游目的地的通勤時間,從而加速了文旅項目的區域擴散。在我市及周邊縣(市),如何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內涵,開辟系統的文化旅游路線是許多市民和游客關注的旅游新熱點,更是我市旅游產業未來發展的重頭戲。
-記者調查:
在冰封千里的鏡泊湖畔,來自上海的游客朱先生正在感慨吊水樓冰瀑的奇美和雪堡的壯觀。他興奮地告訴記者,他是一位攝影愛好者,同時也比較喜歡研究民族文化。這次他孤身一人來到牡丹江,就是想觀賞一下鏡泊湖和雪鄉的冬日美景,卻在鏡泊湖看到了壯觀的雪堡,從中了解到了一些當地的風俗文化。“沒想到鏡泊湖附近有著這么悠久純樸的滿族薩滿文化,太讓我驚喜了!我得在鏡泊湖附近多呆兩天,好好溜達溜達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冰天雪地。”朱先生高興地說。
像朱先生一樣對我市眾多少數民族文化感興趣的市民和游客不在少數,但其中大部分游客起初并不是被我市獨有的文化底蘊吸引而來,“文化”只是傳統景點游的附帶品,而沒有真正成為“主角”。但我市卻擁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如果能夠加以挖掘利用,打造系統性的文化旅游線路,定會吸引更多游客。
-兩會對接:
深入挖掘城市文化開發文化旅游線路
市政協委員王哲:牡丹江是一座歷史文化積淀非常厚重的城市,更是多民族融合之地。牡丹江現有38個少數民族,不僅是滿族的發祥地,還是朝鮮族聚居地。牡丹江文化氛圍濃厚,源遠流長的鶯歌嶺、寧古塔文化,恢弘悲壯的革命歷史文化,百年對俄交流文化等相互交融,構筑了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基石。同時,牡丹江人創作的歌曲《春天的故事》,戲劇《毛澤東在1960》、《林海雪原》等在全國都享有較高的知名度,涌現出蔣開儒、宋青松、車行等一大批牡丹江籍文化和演藝界名人,形成了獨特的“牡丹江文化現象”。
這些都是我市所特有的、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是別處無法復制的寶貴財富,幾乎隨手拿出一樣,都可以當做城市名片去宣傳。只要利用得當,合理規劃,這些文化資源都能夠轉變為旅游資源。尤其是如今旅游方式的日益多元化和人們精神需求的增加,使得“文化+旅游”模式擁有無限擴展空間。希望我市文化和旅游部門能夠借助改革開放40年的春風,積極打造文化旅游線路,推廣我市優秀文化,吸引更多外地客源前來游玩、采風、觀摩。
-局長回應:
從深度和廣度上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惠金山:文化與旅游相生共興,相輔相成,沒有文化的旅游是淺顯的、空洞的旅游,沒有旅游的文化是難以創造完整價值鏈的文化。因此,我們的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從深度和廣度上促進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實現文化旅游業的良性互動、共贏發展。一方面,依托旅游的產業化、市場化手段豐富文化產品的供給類型和供給方式,利用旅游渠道為文化的對外傳播和繁榮發展搭建更廣闊的平臺,進一步提升牡丹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用文化的養分滋養旅游,豐富旅游的內涵,讓更多文化資源、文化要素轉化為旅游產品,不斷拓展旅游的空間,進一步推動我市旅游產業特色化、優質化、效益化發展。
同時,我們將通過在旅游景區打造精品演藝項目,做好旅游紀念品的研發和營銷等舉措,推動演藝、娛樂、藝術品、創意設計等文化產業旅游化發展,形成新的文化旅游消費增長空間。
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將大力推進文化和旅游在基礎資源、生產要素、產業鏈條上深度融合,奮力開創文化強市和旅游強市建設的新局面,為推動牡丹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做出積極貢獻。
- 關注綠維文旅
微信號:lwcj2005
公眾號:綠維文旅 - 創意經典·落地運營
文旅康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開發運營服務商
好創意、可落地一流規劃在綠維
新鮮資訊、原創觀點、專題研究、實戰案例,每天精選分享
相關閱讀
- ·景區文化如何轉化為賺錢的旅游產品2015-04-15
旅游運營回答
- 特色小鎮的發展架構有哪些?
- 1、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特色小鎮主要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