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俱樂部舉辦的“徽文化的歷史傳承”,隊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哪些重要意義?都體現了徽文化的哪些特點?
2010年10月30日,浙商俱樂部聯合娑尚會共同舉辦主題為“徽文化的歷史傳承”沙龍活動。這次活動主要從風水、三雕、建筑等領域展示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蘊。
徽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后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
徽文化之風水:西遞老祖宗對自然環境十分尊重,強調“天人合一”,整個村落總體環境的要求是:前有朝山,后倚龍脈,有似龍鳳獅象形之山峰把守水口、河流,有象玉帶般的溪水延綿流向全村。西遞古民居的大門,大都朝者東、西、北三個方向,即是有些房屋因受地基局限,不得不朝南開設大門,也得設法偏一偏,寧可開成一扇斜門。這樣做,民間有多種傳說:一是,封建社會有尊卑之分。宮殿、廟宇都朝正南,帝王座位也是座北朝南,叫做“南面稱尊”。民間造房,都得偏東或偏西一些,免得犯“諱”而獲罪;二是按照風水論“ 巽山乾向”的說法,巽為東南,乾為西北,就是說好的住房應該是坐東南朝西北;三是古徽州在建房中有許多禁忌。黟縣自古流傳著“商”家門不宜南向的說法。針對這種封建社會風水門向等理論,西遞村“西園”的原來主人胡星閣卻有不同的見解和認識,他為人豁達,洞悉世風,曾任道光年間的河南開封知府官封正四品中憲大夫。他認為坐房選址用不著說東道西,擇選門向;兒女婚嫁,用不著排八字,選屬相,擇時辰選吉日。自己認為想做就做,而且事事順利,百無禁忌,故在自家門口用黟縣大理石雕刻了“百可園”三個大字并作為眉刻題額嵌在墻上,留存至今。
徽文化之三雕: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磚雕)是古徽州人民聰明才智的藝術結晶,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派建筑:徽州人在文化領域里建樹頗多并創造了許多流派,而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國產生極大影響。其中徽派建筑歷來為中外建筑大師所推崇?;张山ㄖ罩萆酱L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筑界所重視和嘆服。它在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布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墻、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