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呈現“加速度”
主題多樣亮點紛呈;主體多極增收明顯;三產融合產業鏈長;高起點推進,拉動區域經濟
2017年,全省休閑觀光農園(莊)發展到1240個,農家樂發展到4436個,有12個縣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18個點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示范點;17個村鎮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樣板。
主題模式日趨多樣化。目前,鄉村旅游初步形成了稻米文化展示、采摘垂釣、田園風光體驗、現代農業展示、“冬捕”、賞花、民俗文化、科普教育等多項主題。各地亮點紛呈,如佳木斯依托同江赫哲民俗文化、打造了“赫哲第一村”等精品品牌;牡丹江依托洞庭風光、五排古山城遺址、吊水湖等旅游資源,打造了農業觀光、特色餐飲、森林生態、農耕體驗等特色旅游產品;雞西市推出觀光游、紅色游、體驗游、邊境游4大精品旅游線路。
主體類型呈現多極化。佳木斯市樺南縣發動林場職工發展農業旅游,打造了“一湖”、“一峰”、“一林”、“一囤”、“一花海”五大品牌,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雞西市吸引有實力企業、返鄉創業人員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目前經營主體發展到283個;大興安嶺市漠河縣鼓勵農民發展農業旅游,打造了采摘、北極光、鄂倫春民俗、俄羅斯風情游等旅游項目,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6.3億元。
“三產融合”涌現新亮點。部分地區以品牌鏈、利益鏈、產業鏈為紐帶,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如五常市金福泰集團依托“喬府君道”品牌,帶動周邊700多戶村民發展農家樂;七臺河市勃利縣青山鄉奮斗村田園音樂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農業旅游,幫助200個貧困戶全部脫貧。雞西市白魚灣鎮湖沿村的漁家樂旅游,產業鏈涵蓋種養、水產加工、旅游紀念品等,旅游收入占全村農業收入70%,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專業村。
呈現強勁發展勢頭。各地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區域經濟新引擎,高起點推進。如七臺河引進超過5億元的項目2個,一是引進吉興河水庫生態農業旅游項目。計劃投資5.2億元,涵蓋農業科普教育、紅色文化教育、休閑垂釣、蔬菜采摘、兒童游樂等多個主題。二是引進龍谷農業科技園區項目。計劃投資9.3億元,主栽草莓、大櫻桃、紫薯等,有望成為東北地區最具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科普旅游示范基地。
二、亟待解決的問題
個性化主題不多;文化內涵不夠;產業鏈附加值不高;品牌意識不足;管理機制不完善
發展不平衡,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我省列入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市、區)僅占3%。消費能力與國內先進省份有一定差距。2017年,四川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消費收入為2285億元,遼寧為1000億元,吉林為160.92億元,我省僅為82.4億元;經營類型多停留在農家樂、垂釣、采摘等傳統項目上,個性化主題不多,處于起步階段。
文化內涵挖掘深度不夠。無論是在農業用具、物資開發利用、農事節慶活動挖掘上,還是與民族文化、農耕文化融合深度上都較為缺乏,特色不鮮明,主題創意缺少文化內涵,特別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與現代鄉村風貌特色融入不夠。
中高端產品供給缺乏。休閑旅游產品精深加工不足,休閑旅游衍生產品與地域文化、特色資源、傳統技藝結合不充分,產業鏈附加值不高,對上下游產業牽動力不強,低端重復性產品較多,資源優勢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產業優勢、資本優勢。
質量效益顯現不高。由于產業投資大、周期長,部分經營主體經濟基礎和發展能力較弱,質量不高。加之品牌意識不足、市場客源養成和營銷宣傳力度不夠、專業化的旅游人才缺乏等,部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景點知名度不高,經營效益不突出。
措施和機制不完善。普遍存在缺少整體規劃、缺少系統式設計、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問題,缺少規范性的行業指導意見和規范的標準細則。在用地、稅收、投融資及社會資本參與等方面亟需政府出臺相關發展上的指導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