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中心設計是設計為游客提供信息、咨詢、游程安排、講解、教育、休息等旅游設施和服務功能的專門場所,有哪些經典案例呢?
游客中心,又稱"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修訂)(GB/T17775-2003)中對其定義如下:"旅游景區設立的為游客提供信息、咨詢、游程安排、講解、教育、休息等旅游設施和服務功能的專門場所"。
游客中心的設置源于美國國家公園管理體系。近年來,隨著旅游景區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也相繼建設了一批游客中心,且其已成為旅游景區的形象展示窗口。
一、A級景區質量等級評定中的游客中心設計標準 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辦公室在保持景區評定標準《服務質量和環境質量評分細則》(以下簡稱《細則》)原有框架的前提下,從結構和技術角度對該細則進行了調整。調整后的細則將游客中心的評定項目設置為五大項:位置、標識、造型色彩外觀與景觀的協調性、規模以及設施與服務。其中,2.2.1條對位置的評分標準規定如下:位置優越(設在主入口附近,方便醒目的地點),分值為10分;位置合理(設在游客集中活動的區域),分值為5分。2.2.4條對規模的評分標準規定如下:專用,且面積適應需要,分值為10分;兼用或面積偏小,分值為5分。
、《細則》自頒布以來,為景區管理的規范化提供了很好的依據,而此次細則的修訂也進一步凸顯了人性化、特色化和個性化的優點。但筆者認為,修訂后的細則仍需完善,這里僅對游客中心的評定標準進行解讀。如上述對位置和規模的評分標準是否真正符合實際情況?景區若按此標準進行規劃和建設是否會出現資源浪費、好大喜功的后果?
評定標準應切實著眼實際,游客中心的規劃設計也應在滿足其功能的基礎上進行。
二、游客中心功能概述 游客中心是景區形象展示和對外管理的主要窗口,具有引導、服務、解說、集散及游憩五大傳統功能。但隨著規劃設計的不斷深入,游客中心所承擔的功能也不斷深化和延展:
1、營銷與導入 游客中心為游客提供本景區或區域合作營銷范圍內其他景區的旅游基本信息,包括資源、特色、交通、食宿等,使游客系統掌握景區基本情況,對景區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形成"暈輪效應",提升景區形象。
2、信息與教育 有準備的游覽是一次成功旅游的必備條件。游客通過游客中心所提供的信息了解景區的背景和資源特色,從而在后續的游覽過程中獲得更高的體驗值。于是,游客中心成為游客游前教育培訓基地。
3、控制與引導 游客中心通過科學選址可以有效分散和聚集游客,調控游客在景區內各個區域之間的分布,使游客活動遠離景區生態脆弱區,避免游客對景區生態的破壞;另外,游客中心通過各種環保宣傳知識的提供,使游客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引導游客文明旅游、生態旅游。
4、虛擬與替代 某些景區的旅游資源極具獨特性,但由于其生態環境脆弱、景點分散、可進入性極差等原因,導致游客不能前往游覽。此時,游客中心便成為此類旅游資源的替代性游覽場所。通過動態解說和靜態展示系統,游客可以在游客中心了解到諸如文化遺產、荒野、航海、沙漠、南北極等旅游資源信息。
5、情感醞釀 此項功能承接教育功能而來。成功的游客中心應充分展示景區旅游資源特色、營造濃郁的本土氛圍,游客受其文化氛圍的熏陶便會產生對旅游資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對景區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將醞釀出來的這種情感帶入后續的游覽過程中,增加旅游活動的體驗值。
三、游客中心規劃設計的要素解析
游客中心規劃設計的要素應根據其所需滿足的功能而定。通過以上功能概述,游客中心在規劃設計中應主要考慮以下要素:
1. 位址
游客中心布局和選址至關重要,需綜合考慮多方因素。
首先,要與景區的規劃布局相一致。游客中心建設的布局選址會對景區總體規劃的實施產生直接影響。根據景區規模大小及資源分布情況,游客中心可以單獨設置,也可分級布置。如四川省九寨溝景區除在主入口設置游客中心外,還設置了次級游客中心——諾日朗游客服務中心。
其次,受景區游客容量布局影響。游客中心按容量布局可以使游客量相對分散或集中,使游客合理地分布在景區內,實現游客中心控制和引導的功能。游客相對集中的地點一般在景區主入口處和內部交通換乘處及重要節點處,所以游客中心一般會設于旅游景區前端或重要節點。這也便于游客購票、咨詢和換乘車輛等活動。
再次,還應考慮水、電、能源、環保、抗災等基礎工程條件,以及位址的自然環境、交通情況及地勢等。
根據以上要素分析,《細則》中對游客中心位置的評定標準就顯得過于呆板,不符實際。根據景區的實際情況,游客中心只要能有效實現其功能,則不論設在主入口還是游客集中地帶(重要節點)都是可行的,而不應有分值差異。
2. 功能性設施
游客中心的建設應以最小的環境影響為代價,功能性設施的建設符合景區實際需求即可,避免重復、多余建設。游客中心的功能設施可分為服務設施、管理設施、交通設施及基礎設施四大類,其中服務設施最為重要,包括接待、信息、餐飲、住宿、購物、娛樂、醫療衛生和其他輔助設施。當然,根據不同景區的實際情況,服務設施可以有所取舍,如餐飲、住宿設施等應根據景區實際情況來設置。
由此可知,《細則》中對游客中心規模的評定標準也并不具現實意義。游客中心的規模受制于高峰時段的游客容量,并不能一味貪多求大。另外,游客中心的展示信息應包含景區的自然生態及文化,因此其建筑若與生態展覽館、博物館等相結合,則更能收到奇效。同時還將節約用地、使建設帶來的環境影響代價最小化。細則中對專用和兼用游客中心的差異賦分,將使景區不顧實際情況和環境代價而一味追求規模宏大,掀起景區好大喜功的陋習。
3. 建筑外觀 游客中心建筑外觀除須具備醒目標識外,還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邊際建筑理論認為,游客中心具有典型的邊際特征,其建筑色彩、體量、風格等應巧妙地融入到自然環境中,保持與自然景觀的協調一致性。同時,建筑形式要充分體現本土人文特色,與地域文化氛圍相融合。
4. 游客活動方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游客中心內部功能的多樣化及游客活動模式的靈活性能幫助游客保持持久的興趣。因此交互式和靜態展示都是游客中心青睞的展示方式。另外,休息區、教育區、兒童區、意見反饋區都能為游客提供多樣、靈活的活動方式。
5. 當地信息
通過宣傳冊、光盤及友好而專業的員工為游客提供當地旅游信息,包括地方天氣預報信息等。
6. 游客疲勞
通過增加座位、減少過度刺激、提供安靜空間、引入多樣化的游覽方式、添加有效而富有創新性的交流方式等手段,盡量降低游客疲勞度。
7. 社區參與
要使游客中心所提供的信息全面、真實、可傳承,那么當地社區的參與必不可少。游客中心在設計之初及后階段的完善過程中,都應從社區吸取各類意見。
8. 安全、保險及可進入性
游客中心是游客集散的重要區域,因此必須考慮游客安全和可進入性,要保證游客進得來、散得開、出得去。
有下列經典案例:
根植大地,師法自然——記世界自然遺產景區(石林風景名勝區)內建筑的創新設計
文化體驗的創新經典—常州中國春秋淹城旅游區的體驗化設計